南京大学强基这样培养 | 创新科技前沿,探索化学之美
http://www.huaue.com  2024年4月18日  来源: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京大学2024年继续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使他们成为肩负时代使命、具备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各行各业拔尖领军人才和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后备人才。今天让我们走近化学专业,全面了解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01、强基专业介绍

  化学专业强基计划的培养单位是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始建于1920年,后由原中央大学化学系和金陵大学化学系合并成立南京大学化学系,1993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学院化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学院“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学科均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1年,两个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化学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36人,其中教授105人,副教授45人,准聘教师7人。教师队伍中有中科院院士3人,9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4人入选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入选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 20人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9人获得国家青年人才计划项目资助。

  学院是全国最早批准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单位,首批入选“基础学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1991)、“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09)、“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2020)。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教育部拔尖计划荣誉奖项2个,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1项。

  学院拥有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江苏省先进有机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学院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发表SCI学术论文600余篇。最新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显示,南京大学化学学科论文总数和被引总数在全球科研机构中排名第21和25,继续位居全球前万分之二。世界大学专业排名显示,化学学科在全球排名第20位;上海软科排名显示,化学学科在全球排名第25位,化学工程学科在全球排名第37位;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Index)显示,化学学科位居全球科研机构排名第5位,全球高校第2位。学院先后荣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140余项。学院将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移,成立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

  一个世纪以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已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院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传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有52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曾先后在此学习或任教。学院毕业生中有一大批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中成为领军人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0名。

  02、强基人才培养

  南京大学化学专业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化学学科拔尖的学生。学院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以下简称“强基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1.“复合三位一体”科教协同的培养机制

  针对强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执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以“志趣为导向、个性化培养、追求卓越”为核心,构建了“课程体系-研究型教学-科创活动”相互支撑、“导学研讨-氛围营造-实验室轮转”相互协同、“大创项目-科创竞赛-导师课题”相互衔接和“名师领衔-平台开放-制度建设”全面保障的“复合三位一体”科创能力系统性培养机制。通过“复合三位一体”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学水平,推动了教学相长,建立了与强基学生科创能力相适应的保障机制,探索出强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2.“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育模式

  对强基学生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在小班化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定制培养方案,从入学起即配备学业导师,建立起“一人一方案,一人一课表,一人一导师”教学体系。课程内容难易程度层次分明,教学方式要充分地做到师生互动、小组研讨,让学生在彼此之中的讨论、思辨、挑战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让学生在名师的互动引领下发现化学科学的精妙,强化对化学及交叉学科的兴趣,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去深入学习和研究。

  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成功主办了一系列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学院设立了“南京大学戴安邦学术讲坛”和“名师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和开展学术交流,开阔师生的学术视野。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悉尼大学、安大略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交流合作。

  3.“三层次、六模块”的创新性课程体系

  通过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推行研究型教学,形成了“三层次、六模块”的创新性课程体系。在一、二年级,全面开设新生研讨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强基学生学习习惯、学科兴趣、创新思维的培养。其中,新生研讨课以小班形式开设,主讲教师是学院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教授,授课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课程内容是能够激励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前沿专题。在二、三年级,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对数理课程学习内容的强化、化学核心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提升,使学生具有宽厚的数、理、化、生等理科基础,学科视野开阔,专业知识扎实,为其在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高年级学生,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高年级研讨课和国际化课程。高年级研讨课属于学科前沿课程,强调小班化的班级规模和研讨性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学科某一领域的深入探究。国际化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其今后融入国际学术界打下基础。


  4、合理的动态进出机制和本研衔接的培养模式

  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以灵活的阶段性考核实现动态进出,确保将热爱基础学科、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潜力的优秀学生吸纳到强基计划中。在第三年末对强基学生进行考核,对于达到转段要求者,按照有关规定转段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建立“3 + 1 + X”本研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研究生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
 关于南京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