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育如何让非专业学生站上C位?——晋中信息学院举办融美育心·创艺未来围炉座谈 |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11月7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
|
11月5日19:00,晋中信息学院“融美育心·创艺未来——美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围炉夜话活动在上河书院206室举办。本次活动以深度对话形式,围绕我校不同美育板块的实践路径与育人价值展开探讨,进一步彰显了学校“以美育人”的核心教育理念。

晋中信息学院自2012年启动美育提升工程以来,始终将美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学校通过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电影评论中心、创意写作学院、太古科幻学院、云端剧本杀学院等部门,构建了覆盖3.2万余平方米的艺术空间矩阵,构建“四位一体双院制”(完满教育x通识教育x商科教育x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学生学习在学院、生活在书院)人才培养体系,以构筑幸福环境、打造理想课堂、书院文化传承、极致体艺培育、三模活动实践、经典阅读写作、师生通识涵养、赛事创设运营、强化家校共育、发展劳动素养等十大举措为美育路径。在此框架下,学校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全链条以美育人机制,从美育时刻、美育力量、美育阵地、美育平台、美育成果到美育投入,全方位推动美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
专家视角:重构美育认知维度
活动伊始,电影评论中心张婧主任在致辞中强调。我校美育课程能够给予大家很多成长,同学们是否曾经思考过美育到底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其实美育的价值不在于课堂学分,而在于隐藏在生活情绪与工作中的思维逻辑、实践能力等。

本次活动特邀嘉宾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原电影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刘汉文教授。刘老师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从接受美学与传统文化视角展开,对比中西方教育模式,肯定我校“书院制”对师生朝夕相处、全方位培养的优势,举例了苏轼、南怀瑾等传统文化中的“全才”特质,强调美育应是“融合而非分裂”的教育。
刘老师针对主持人张红斐老师提出的“AI时代教师角色转型”问题,提出了他的核心观点。他认为,当下我们确实需要AI的帮助,但不能被牵着鼻子走。刘老师结合自身备课使用AI的经历,指出教师需具备知识判断基准,例如学生讨论《红高粱》上映年份时,AI可能给出错误答案1988年而非实际1987年,这需通过原始资料验证。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AI是工具但非主导,过度依赖会失去判断,我们要做AI的驾驭者,而非追随者。
板块实践:全景呈现美育成果
活动第二环节,来自艺术教育中心、创意写作学院、太古科幻学院、云端剧本杀学院、电影评论中心五大美育板块的教师代表,分享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与成果。

艺术教育中心王华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心的“六位一体”体系。课程覆盖舞蹈、音乐等多领域,品牌活动“乌马河校园戏剧节”“摇滚音乐节”已成为华北标杆。最新演出的原创音乐剧《野猫山》改编自张冉院长原著科幻小说。其中所有的非专业学生是通过“兴趣引导+系统训练”最终站在了舞台的聚光灯下。王老师强调教师和学生要双向奔赴,教师用发现的眼睛捕捉学生兴趣,学生通过原创+演绎实现从白纸到演员的蜕变。
创意写作学院的白海飞老师提出“故事是生活的镜子”,他强调我们要通过通识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发现生活中那些可以去审美、去体验、去感受的人和事。如观察公园义务教体育的老人、磨损短袖等细节,并依托作家班实现写作-发表-转化全链条培养。白老师一直深耕于作家班,用他的真诚去完成美育教育,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太古科幻学院郭可心老师通过“点”与“面”两个方面系统介绍学院的美育特色。学院开设了科幻写作、戏曲、雕塑等工坊课,以及与科幻相关的讲座、沙龙。除此之外,老师们会定期带领学生走进业内相关活动中去实践。郭老师认为这是一种把科幻从业者形而上的文学概念转变成贴近科幻产业的实践,也是一种拉近距离的方式。郭老师以《暗淡蓝点》作为案例,说明了科幻教育的核心是“打开仰望星空的窗”。
云端剧本杀学院的李丹老师介绍到,晋中信息学院作为全国首个高校剧本杀学院,通过剧本写作、DM运营的课程夯实学生理论基础;通过7个主题开本房间的特色场景带领学生沉浸式去感受音乐美,去享受灯光美,去阅读文字美,去体验人物的美;通过行业展会的实训营去让学生切身地感受这个行业的美;通过全国剧本杀大赛完成育人成果的落实。李老师表示“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把整个剧本杀行业的素质提高,让这个行业更加规范,然后提高我们的影响力。”
电影评论中心周立萌老师以“课程-活动-大赛”三位一体架构系统介绍中心工作。就目前的必修课《从小说到电影》而言,聚焦到信仰、孤独、自由等人文主题去让学生感知生活美与人生的价值。电影评论中心主办的“三晋·光影杯”全国大学生电影评论大赛每年都能吸引300余所高校参与,由此可见我校的品牌影响力。周老师曾教授的已毕业学生李琪参加平遥国际电影展后亲自制作记录手册,另一位商务英语学院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影视公司从事剧宣工作……这均是我校美育价值与成果的体现。
学生见证:美育成果赋能成长轨迹
活动第三环节,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代表以各自精彩的经历诠释了美育的育人价值。计科专业的牛锴同学分享了自己从初入信院到参与原创音乐剧、担任“令人心动的社团”及信院达人秀节目导演,最终成为2025年迎新晚会主持人的蜕变历程。他强调,美育赋予他“敢于在公众面前自信表达的从容”,并感叹:“最艺术的非艺术大学,让我们在舞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聚光灯。”
国贸专业的张茜同学从一开始认为剧本杀只是单纯的“找凶手,破凶案”的娱乐活动,到后来作为学院主席,她见证了自己和同学们从“羞涩不敢言”到“为角色据理力争”的改变,在美育的影响下也是实现了跨越性的改变。
科幻创作领域的张育玮同学凭借小说《最后的慈悲》荣获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青少年科幻征文大赛大学组优秀作品。他坦言,美育的浸润让他学会了“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在创作中沉淀出可辐射的成果。
淬炼商学院·国际商学院的王吉祥同学介绍了她从0到1,从“执行者”成长为“决策者”的历程,这也印证了美育平台对学生商科思维的激发作用。她的这份成长同样离不开美育的平台,离不开她自己的坚持和探索。
在信息工程学院贾学鹏同学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关键词,初识、同行、发现、跨越、领悟,然后在光影中,照见心中的热爱,这也是一个美育成长渐进的过程。

刘汉文教授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成果显著”总结学校美育工作,他肯定了剧本杀学院、科幻学院等创新实践,强调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独特的美育路径。他以自身大学卖贺卡克服腼腆为例,鼓励学生在尝试中探索美学实践。
自由讨论:美育的未来与辐射
在自由讨论环节,学生问到了电影美育常依赖集体观影的审美共鸣,而剧本杀则是个体参与的审美共创,您认为这种差异会如何影响美育价值的落地效果?剧本杀可借鉴电影的哪些审美传递逻辑?针对这一问题云端剧本杀学院李丹老师指出剧本杀与电影在叙事逻辑、情感共鸣上可相互借鉴,二者均需个体体验与集体共创结合。
活动最后,电影评论中心张红斐老师进行了总结。美育不是附加项,而是必选项。它通过课程浸润、活动激发、赛事锤炼和实践转化,真正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这个过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成果,更是一批又一批信院人审美力、创造力和协作力的成长轨迹。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美育与科技、人文、社会的深度融合,让美的种子在更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
关于晋中信息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