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历史 “活” 了!沉浸式触摸 + 创意写作,西安欧亚学院这堂课玩出全新方式 |
| http://www.huaue.com 2025年11月12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
|
10月30日至11月1日,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联合知乎陕西运营中心、华清宫景区,组织新闻学2024级学生走进华清宫景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写作》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以国家级文旅IP——《1212西安事变》沉浸式影画剧目为载体,通过“沉浸式参演+创意内容转化”的项目制教学、工作坊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在历史现场激活五感,在创意实践中重构叙事,实现“历史活化”与“Z世代叙事创新”的双向奔赴。






PART.1 穿越时空 当历史从课本走进沉浸式剧场
华清宫的亭台楼阁间,百年前的历史风云仿佛触手可及。学生们身着民国风格服饰,手持旗帜,走进《1212西安事变》演出的瑶光阁剧场。随着大幕拉开,先进的舞台技术与演员的精彩演绎,将1936年冬日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兵谏”、“逼蒋抗日”的历史瞬间,立体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这场演出突破了传统观演界限,学生们时而化身街头市民,时而置身事变现场,在“子弹从身边飞过”的沉浸式感官冲击中,对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人物抉择有了更鲜活的认知。剧场外,华清宫的历史遗迹更让这段记忆具象化——兵谏亭遗址、留有弹孔的砖墙、复原的民国居室……每一处细节都是历史的注脚,让学生在“实景课堂”中触摸到真实的历史肌理。
PART.2 产学研融合 《创意写作》的“破壁”实践
此次教学实践将《创意写作》课程与国家级文旅IP深度结合,是项目制教学的一次全新尝试。学生们不仅是剧目的“体验者”,更是真实历史故事的“再创作者”。

在剧目宣教教师与知乎陕西内容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在骊山脚下的五间厅前参与了定制化剧本研读工作坊,深入学习如何将“历史真实”转化为符合平台调性的创意内容。他们驻足于西安事变照片展前,研读张学良、杨虎城的历史影像;在复原的民国房间里,观察旧式家具、文房四宝的细节,为创作积累素材。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充满细节的场景构成。

PART.3 以文载史 青年视角下的历史叙事新表达
从参与者的角度重构历史叙事,在实景与戏剧的双重感染下,同学们尝试用创意写作赋予历史人物更生动的“灵魂”——或以民国学生的日记还原事变前后的社会情绪,或通过虚构的书信展现历史人物抉择时的内心挣扎。


这种“沉浸式参演+创意内容转化”的项目制教学模式,打破了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壁垒。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创”,通过撰写多平台多题材的创意内容(如剧评、人物小传、短视频脚本等),将参演体验转化为符合企业交付要求的作品。




知乎陕西运营中心的企业导师将继续针对这一主题深度参与工作坊教学与期末路演汇报,评选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助力学生提前植入职业化创作基因。
当青年视角与历史深度碰撞,《创意写作课程》的边界被不断拓宽;当红色文化遇见Z世代的创意表达,历史的生命力在年轻笔触中焕发新生。这场沉浸式教学实践,不仅是一次课程创新,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春探索!



PART.4 学生说
统本新闻2403张耀华:
以前上写作类的课程总愁没素材,直到走进《1212西安事变》沉浸式剧场,才发现历史里藏着写不完的故事。项目制教学让我们不再是“旁观者”——穿民国服饰参演时,“炮火”在身边轰鸣的震颤;分组查史料、跟演员聊角色时,爱国将士握拳的细节、士兵的家国牵挂,都成了笔下鲜活的素材。我们不再套模板写历史,而是用日记、书信还原人物内心,连舞台光影、音效细节都能化作文字里的画面感。原来《创意写作》不是硬凑内容,而是在沉浸式体验里,让笔尖跟着历史的温度一起跳动!
统本新闻2401刘倍滋:
在《创意写作》项目制教学里,我们把课堂搬去了华清宫!化身“1212西安事变”剧目群演,穿民国服饰、入历史情境,登台绎故事。触摸旧址砖瓦时,文字里的情怀终于有了滚烫的温度,这次项目制教学对我们的意义深远,让我对《创意写作》这门课程充满更多期待!
统本新闻2401谭善今:
课堂从教室搬到了华清宫的红墙黛瓦间,我们以“项目制教学”为笔,以百年历史为纸,在这座见证过风云变幻的园林里,写下了不一样的《创意写作》答卷。沉浸式的历史还原,当《1212西安事变》剧目拉开帷幕。灯光暗下,枪炮声在耳畔回响,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眼前鲜活的场景、滚烫的情感。我们换上民国校服,化身“民国女学生”,站在历史的“片场”中,不仅亲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更从角色的视角捕捉到了时代洪流下的个体情绪——这份独一无二的体验,成了《创意写作》最好的素材,让文字有了温度,让故事有了灵魂。
在这里,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写作也不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基于真实体验的深度创作。华清宫的每一处角落,都成了我们的“移动课堂”,每一段历史,都成了笔下的“生动选题”。
撰文/徐笛语
|
关于西安欧亚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