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两招提升学生专注力
http://www.huaue.com  2021年4月7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师王江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姜思瑶

  专注力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功能。认知活动包括听知觉、视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执行、反馈等活动。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推动力即为专注力。与先天形成的注意力不同,专注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培养,是一种持续且坚持的状态。在课堂中,良好的学习过程是双向互动的,即老师与学生双方共同融入一个课堂内容,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美术课堂更是如此。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教育部发布最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美术课堂也将随着理念的转变出现新的变化和挑战。学校美术教育基本教学路径是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运用美术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而怎样的美术教学才能体现核心素养本位?是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带动了教师转变授课方式,学生因此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当让学生运用美术知识思考如何解决难题时,学生能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关注到美术学科的广度和深度,能用正确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学科。当学生自身意识到美术学科的重要性时,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专注力就不仅靠老师的推力,更是学生的内在动力发挥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美术学科学习要培养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审美文化素养。

  人们常会优先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高中生的重心一般放在高考上,如何让高中生了解美术的价值并不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门“小学科”呢?新课标的提出给美术教学发展带来了契机,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视角去看待美术教学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视觉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读图时代,迎合了当下人们追求快速视觉享受的需要,从一个关注到另一个关注,从一个注意到另一个注意,这种追求满足了人们短暂的精神需求,也间接反映了人们较少有机会沉下心去深入思考。高中美术对于大多数非艺考生而言并非主科,因而没有强制力。学生的主动性多来源于对美术的兴趣与关注。美术学科教学内容丰富而广泛,因此教师要提高美术教学效果,需借助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制定教学计划、呈现教学内容。如要根据教学所需制定诸如备课、上课、组织教学、评价等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使学生能在愉悦的精神体验中进行美术学习。

  第一招:创设多样的教学环境

  从孟母三迁的典故中可得知,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学校环境也不尽相同。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环境的布置改善了很多。许多时候教师讲解的美术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因此难以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因地制宜地创设多样化教学环境,更能使学生在课上专注学习与创作。例如有些学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和工作室,教室中陈列的画作、手工艺品等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招:善用信息时代的丰富资源

  视觉时代的到来给予美术教学更多的发挥空间,能用图像表达的东西,教师通常选择不用文字。这是一种新颖的表达形式,也是当下的流行趋势。视觉文化能快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吸引人们的目光。在美术课堂中,导入新课的方式也常常用到图形、影像。虽然这一手段更能让学生专注于教师设置的图像影像环节,但当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回归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时,学生表现的状态往往差强人意。学生大多仅关心图片中的形象,却较容易忽略图像设计过程中的创意思维、艺术思想。看一幅美术作品也许需要1分钟,但阅读一段作品的分析则需要10分钟。较少有学生能去仔细阅读编者的文字描述。快节奏生活让我们不能沉下心来体会阅读的快乐,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魅力。当学生不能深入持续地阅读与思考美术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便不能沉下心去学习美术,从而失去了专注力。在鉴赏类课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在第一节欣赏名画课前写定量字数的作品评论,借此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去自主探索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艺术、表达自我见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专注思考。

  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专注力,师生都需要进行优化升级,不断探索发展。由于美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还不是考试科目(艺考除外),所以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表现多了一些真实性——学生是否发自内心喜爱美术会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培养其在美术课程中的专注力。
 关于名师指点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