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包括对自然科学类评论(学术性、科学性强),对社会科学类重大时事评论(社会性、人文性强),对中外文化现象的述评(人物传记、民风民俗、社会心态与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等命题选材,是离学生生活最近、最实用且有一定时效的议论性文章,那么在考试过程中怎样快速筛选文本信息,与题干的指令性要求、选项内容精准对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高效阅读,快速筛选,精准抓分。
一、理解文本中重要词语、句子特定语境涵义,快速比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一般是概念理解类阐释题,要注意选择能准确揭示所给词语(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概念的特点、范围、功用、成因等,特别要注意词语的语境新义。一般要抓住概念后的诠释性的修饰、限制、形容性词语或短语。
例:【2020全国卷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解析】答案C。(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B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据最后一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
备考策略:考查对词语、概念的理解,要仔细对比阅读,寻找选项与文本词语细微的差别;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①特别注意“文中”这一限制词,所以要找到原句,结合前后文去全面准确地判断;②以句子本身的含义为基础,结合具体语境对所给选项作出正确选择。③特别把握语句中关键性的短语或词语含义、范围、程度、对象等,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基本、大致、最等;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例:【2020全国卷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好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解析】答案D。(D项“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错误,根据最后一段“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可见,美术馆的布展方式也有其转化的意义,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备考策略:①从整体和局部入手,在文本中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尤其是选文重要的中心句;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快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内容理解与分析)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1.首先认真全面地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意再看问题,而不能先看问题和选项再去选读一些内容,这样容易误判;
2.注意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和虚假信息。
例:【2020浙江卷】9.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1)材料二:________(2)材料三:________
【答案】(1).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2).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理解综合或总说部分:答案(1)中“图像阅读的特点”属于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归纳,答案(2)中“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属于对材料三中心话题的整合理解。其次看清题干要求: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明确了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三,答题要求为“概括”,答案要点为“特点”,作答时力求条理清晰、分点作答。
备考策略:快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的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联系上下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和推断
合理“推断和想象”的涵义指选项的内容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这种题型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选错答案的同学较多。推断和想象有三种情况:①根据文章内容的合理推断和想象;②根据文章内容作合理且有度的引申性的推断和想象;③游离文章内容的随意性很强的推断和想象。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应按“就文论文”的阅读经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找准筛选信息的区域,采用判断句式进行筛选:谁____(在什么时间、地点)做______什么(有什么效果、作用,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例:【2020年新课标“海南卷”】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解析】答案B。(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概括可知,“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为第3段中心句;“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为第4段中心句,两段统一考量,中心论点应当是:所有生命都与许多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并持久往来、互动。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与中心论点表述近似,且“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第4段“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的表述也类似,因此B项正确)。
备考策略:先在段首找到论点句子,再在段中找到有关论据的句子;然后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分析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2.要善于抓住文中的隐含信息
快速筛选文本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也是考生最容易丢分的。原因在于原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文章作者对问题的发展作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
例:【2020浙江卷】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解析】答案C。(A项“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表述有误。原文“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可见二者并非变得越来越相似。B项“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明确告诉我们……”错误。原文表述为“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可见“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只能说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另外寥寥三字具有言简义丰委婉含蓄的特点,自然不能说“明确告诉”。D项,“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错误。原文表述是“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可见选项遗漏了“似乎”,曲解文意,把推断、揣测说成绝对、肯定;文化仪式相关的表述也背离文意。
备考策略:要准确把握文本隐含信息,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3.结合文本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象
这种推断和想象关系,往往表现为以原文的论据与观点、因果、条件、对比、类比、取舍、承继、目的等等关系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象。在推断与想象的过程中要反复结合文中准确的相关信息问自己,由这些信息一定能推断出选项里的结果吗?这样才有可能尽量避免仓促落笔带来的失误。
例:【2020年新课改“海南卷”】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解析】答案:A。(A项作者化用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所说的名言本意就是借这句话引出微生物与阿姆斯特朗都是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观点,A项正确。B项“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来自原文,“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是对这句话的解释,表述无误;“同理”一词后的内容为命题人的推断,但与上句并不存在类比推断关系,“出生”和“死亡”属于发生在不同时间有不同规律的事项,不能做同理推断,且与原文“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的内容不相符,B项错误。C项前半句也来自原文,第4段:“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而C项后半句“应该”后的内容是命题人的推理结论,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前半句“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虽未表明微生物种类一定不同,但也存在不同的可能性,且“相同的生存规律””与是否“同一种微生物”无关,C项推理不成立。D项的前半部分的表述来自第4段的最下一句内容,作者这里的写作意图是要告诉读者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进而得出“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的结论但人类与微生物往来、互动的过程中,是否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这是无法确定的,需要分具体情况而定,文中并未就此展开分析,D项推断不准确)。
备考策略:以文本信息为准,联系上下文意;选项比对原文语句,符合逻辑关系。
4.要分析推断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
即选项的推断前提是否与原文内容一致,或推断的结论是否合乎常理,选项推断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推断的倾向性与选文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结合以上问题,对原文论点、论据、论证尽可能进行细致全面的比较与筛选,正确答案应该会出现了。
例:【2020年全国卷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解析】答案D。(D项“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有误,原文只是说“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由“但”可知,《古文观止》无选文体例和标准的变化。)
备考策略:要看推断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要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次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还有要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四川省特级教师简阳市阳安中学窦银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