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重视诗歌比较阅读,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
http://www.huaue.com 2021年4月26日 来源:招生考试报 |
|
考纲在线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为主要考查内容。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的表达技巧上。
考情透析
纵观近两年的全国语文高考卷和一些省份自主命题的语文试卷,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但对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的异同,不失为一大热点。所以,我们在后期复习中应足够重视诗歌的比较阅读,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以便在2021年的高考中若遇此类试题时临阵不乱,从容应对。
比较类型举例
(一)比较语言风格
例:[2019全国卷Ⅲ]阅读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题目要求】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试题解析】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如清新、古朴、绚丽多彩、质朴无华、明朗、含蓄、平易近人、险怪奇特等。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具有汉乐府民歌的风味。
(二)比较意象
例:[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题目要求】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三)比较表达技巧
例:[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题目要求】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四)比较思想情感
例:[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题目要求】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考点技法指津
类型一:比较诗歌形象(意象)
1.解题方法
分析形象(意象)时,首先要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诗人的情感决定并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并表现着诗人的情感。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
2.答题模板
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类型二:比较诗歌的语言
1.解题方法
①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
③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
2.答题模板
①两诗中均写了××字。
②在前诗中,××字××(统领、引领)下文,表现出诗人对××的××(追求、向往),抒发了其××的情怀。
③后诗中的××字,则表现了诗人对××的××,抒发了其××的情怀。
类型三:比较诗歌的表达技巧
1.解题方法
①明确题干要求,注意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②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
③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④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2.答题模板
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其××的情感;后诗则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其××的情怀。
类型四:比较诗歌的情感态度
1.解题方法
①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③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2.答题模板
①相同点:两首诗均写了××,表现出诗人××的心情。
②不同点:前诗侧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后诗侧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四川省骨干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苍溪中学校文军贵)
|
关于名师指点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