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文体理论上是不限的,但从写作实践和表达效益来看,议论文是大部分考生愿意选择的文体。议论文写作训练是老师们下功夫最深的教学点位,经过老师的指导,同学们习得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写作模式,俗称“套路”。我们把熟练运用议论文常见写作规律写就的文章称之为“入格”了。
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的不是“入格”,而是“出格”。尤其是作文分数老是徘徊在42-47之间,写作水平老是不见突破的同学好好研读下面的内容。
一、入格出格,活用套路
【问题描述】
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写作“入格”,一定学到了很多“套路”。初学时欣喜于“终于知道怎么写考场作文了”,慢慢地,会遇到以下问题:
1.能得到中等分数,却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
2.行文生硬呆板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缺少感染力。
【解决良方】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大胆且合理地打破一般模式,勇敢“出格”,写出真切灵动的好章来。同学们掌握的最常见的“套路”是行文结构上的“套路”:
引论(开头):引述题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50-100字。
本论(主体):一般由三个分论点构成,每段200-300字。
分论点1+事例+分析
分论点2+事例+分析
分论点3+事例+分析
结论(结尾):总结全文,100字左右。
其中本论部分的三个分论点之间,同学们往往采用或并列或递进或对照的逻辑进行排列,其实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灵活搭配这三种排列逻辑,让我们的行文结构显得更加灵动自然:
并列对照式
分论点一、二构成并列关系,分论点三和前面的论点构成正反对照关系,这种结构的优势是既有并列式论证的涵盖面,又有对比论证的锋芒感,让文章同时获得“角度”和“力度”。
破立递进式
分论点一批驳反面的观点,分论点二提出正面的观点,分论点三在分论点二的基础上递进讨论,这种结构的优势是有破有立,针对性强,让文章形成一种酣畅淋漓的论证气势。
分论点之间还有很多其他组合逻辑,同学们可以发挥聪明才智总结梳理。
【案例分析】
我们用修改提升的方式来感受“出格”对“入格”“套路”的提升效果。
1.并列对照式
2006年湖南高考,题目是“谈意气”,某位同学形成的分论点是并列式: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勇于探索的意气,使人创新。
论点立场明确,角度清晰,句式整齐优美,很不错的一套结构,如果我们采用并列对照式,分论点一、二构成并列关系,分论点三在此基础上形成正反对照关系,看看有什么改良效果:
献身理想的意气,促人勇敢。
勇于探索的意气,催人创新。
懈怠低迷的意气,使人沉沦。
再如,以“拒绝诱惑”为主题可以拟制这样的分论点结构:
拒绝声色犬马的诱惑,做一个讷言敏行心魂坚定的人,捍卫阳光青春的立场。
拒绝精神鸦片的诱惑,做一个内心晶莹清明坚定的人,体悟生命澄澈的力量。
沉溺甜腻绵软的诱惑,沦为精神空虚思想匮乏的傀儡,终成无边欲望的奴隶。
并列有利于展开多个角度,正反对照有利于把论题推向批判性的深度讨论,这样文章就显得立体多了。
2.破立递进式
作文主题是“简约生活风值得大力提倡”,有同学写了一套递进结构:
简约生活风值得大力提倡,体现的是个人的习气。
简约生活风值得大力提倡,美化的是社会的风气。
简约生活风值得大力提倡,彰显的是民族的底气。
递进结构有逐步深入的推进感,体现作者思维的深度,如果运用“破立递进式”结构,声调铿锵地批判,旗帜鲜明地捍卫,文章推进会显得更有力量。
请客宴饮风一度大行其道,销蚀的是人际的真诚,耗损的是社会的资源。
简约生活风值得大力提倡,体现的是个人的习气,美化的是社会的风气。
简约生活风值得大力提倡,彰显的是民族的底气,弘扬的是国家的正气。
再如,以“爱国”为话题可以拟制这样的分论点结构:
躲进精致的个人小世界,爱国不过是假口号,这是当代青年最该摈弃的劣行。
敬惜字纸,珍视知识,这是青年学生最恰切的爱国。
砥砺奋进,为民族之复兴而读书,这是青年学生最高尚的爱国。
先竖起靶子,对读者有很强的煽动性,然后在批判的基础上递进讨论,就像“牵着牛鼻子”一样牵引着读者的思维,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二、改善思维,走向深刻
【问题描述】
经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论证分析等议论文相关写作训练之后,我们发现同学们能写出“正常”“合理”“明确”“规范”的议论文了,但总觉得还差一点什么,老是得不到更理想的分数。想想看,你现在的作文是不是有以下的问题:
1.写法规范但浅淡平实
2.立意合理但缺乏力量
【解决良方】
如果有这样的困局,那么证明,我们该在“深度”上下功夫了。
深度本质上跟思维相关,所以想要走向深刻,必须改善思维品质。我们写惯了“套路”作文,思维品质也因此被困在那些正确但缺乏说服力和煽动性的“套路”里面,往往写一堆正确的废话。同学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改善思维品质。
1.读者思维
同学们现在写作文是不是几乎不考虑读者是谁?能憋出一篇立意合理结构完整的作文就已经很满意了?心中无读者,立意就先天不足了。如果你心里想的不是读者想看到什么样的观点和论证,你的文章就缺乏说服人的力量,总在一个平凡老套的路上乐此不疲。
你要这样想:在某个大论题下,读者最想看到的观点是什么?你要把观点放在读者的兴奋处、疑惑处、未知处、矛盾处,那么文章就有强劲的说服力了。把话说到读者的心坎上,这就是深度。
2.论敌思维
论敌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读者思维。你在立论或论证的时候,心里面要想着我的立场的对立面是什么,我的论敌会如何攻击我的立场,我又该如何还击。如果你愿意让你的文章在一种“辩论”的场域中推进,这篇文章一定写得淋漓尽致,锋芒毕露,震撼人心,这就是深度。
论敌思维下的议论文写作,在和假想论敌的碰撞交锋辩驳中推进论述,往往会使用这些句式:
有人说,也许有人会认为,反过来想想,正如某某而言,诚然,我并不否认/我承认……,但……/即使……,我还是……/姑且不论……,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我必须要严正申明的是……/这一点,我绝不妥协……
3.批判思维
同学们,我们的作文是不是一直在迎合?一直在歌颂?一直在空洞地宣扬“正能量”?一直在灌“老鸡汤”?当然,我的意思肯定不是让你们当愤青。考场作文必须保证自己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立场。
我的意思是,你们应该有关注现世人生、时代社会、家国民族、国际风云的视域,不能困守在粗浅大道理的空洞论说,简单价值观的反复渲染上。你要观照现世人生、时代社会、家国民族、国际风云,要根据你的正论题对相反的事件、现象、潮流、风向、思想作出反思,做出批判,体现当代青年的社会思维和价值担当,这就是深度。
4.大词思维
如果我们老是在一些比较浅显的层面就事论事,比如谈手机的利弊,翻来覆去只能说滥用手机对眼睛不好,对学习不利,文章就会显得肤浅。怎么把我们的讨论引向深入呢?你要学会用“大词”进行思考,用“大词”牵引你的议论深度。滥用手机会不会怠慢“青春”?会不会耗损“生命”?会不会导致整个“社会”被手机绑架?你看,这样想一想,立意就深刻了。
我们推荐一些常见大词,供你使用,这些“大词”就是你的议论方向或立场价值:
名词类
赤子、青春、情怀、精神、社会、山河、自然
民族、国家、时代、世界、文化、文明、理性
人性、人生、人间、人格、人类、时间、维度
历史、悲剧、时光、高度、苦难、归宿、格局
命运、生命、生态、哲学、使命、血脉、基因
动词类
敬畏、皈依、征服、跨越、攀登、登临、观照
拷问、敬畏、向往、和解、佑护、领悟、顿悟
流逝、弘扬、斡旋、批判、坚守、诗化、捍卫
形容词类
崇高、高贵、善良、慈悲、永恒、神圣
神秘、壮观、肃穆、典雅、执著、苍茫
5.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反弹琵琶,朝跟大部分人相反的思维方向行进,大家说“天道酬勤”,我偏说“天道仇勤”;大家说“眼见为实”,我偏说“眼见不一定为实”;大家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我偏说“强将手下多弱兵”。这种思维一反常态,最易在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中杀出一条血路,但这是一条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道路,大部分人操作起来有失控偏题的危险,论证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我们并不推荐所有同学使用。
【案例分析】
1.读者思维
读者思维就是要把论点或论证放在读者的兴奋处、疑惑处、未知处、矛盾处,不要说一堆正确的废话。看这样的废话型观点:
人人都要爱国。
是不是很难引起阅卷者的阅读兴奋?
关于爱国这个话题,读者非常认同应该爱国这样的价值观,但怎么真实地爱国,什么是新时代的爱国,这才是读者关心的问题。
敬惜字纸,珍视知识,这是当代青年学生最恰切的爱国行为。
砥砺奋进,为民族之复兴而读书,这是当代青年学生最高尚的爱国追求。
你看,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立论,就产生价值,获得深度了。
再看:
考不上大学将来就没有好的生活。
这就是一般人喜欢建立的论点,人云亦云,读之平凡乏味。
站在读者的立场,有思想的读者会疑惑:文盲成土豪的现象比比皆是啊!于是,针对读者的这种疑惑,你应该建立这样的观点: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没有运气,没有背景,只能靠知识改变命运。
你看,这就是读者思维,把你的论点立在读者的心坎上,自然就获得与众不同的深度了。
2.论敌思维
论敌思维下的议论文写作,就是在和假想论敌的碰撞交锋辩驳中推进论述,比如:
热爱劳动的美德,是中华传统美德。可是有人说,在科技昌明的当代,各种机器早就解放了人类的双手,我们无劳可动,劳动美德已经过时。此言大谬不然!只要人存于世,必有劳动。插秧播麦,挖山填海是传统体力劳动,吃苦耐劳是传统劳动美德;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是现代劳动精神,锐意进取是当代劳动美德。劳动美德被时代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也许有人认为,现在还在鼓吹劳动美德,这是用传统道德绑缚前进步伐。殊不知,劳动美德的精义绝不仅仅是鼓励人们辛苦劳作,更是为社会营造“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公平价值观。
你看,心中有个假想敌,与他展开辩驳,是不是可以让议论显得更有力量和深度?
3.批判思维
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写考场作文就是唱赞歌?很无趣很无聊?这是你对考场作文最大的误解。你一定要相信,命题者希望通过作文看到一个有眼光、有思考、有担当的当代有志青年形象。
观照现世人生、时代社会、家国民族、国际风云,根据你的正论题对相反的事件、现象、潮流、风向、思想作出反思,做出批判,这是阅卷者乐于看到的深度议论。
下面是一段很常见的考场议论文片段(2019全国Ⅲ卷作文片段),论之无聊,言之无味:
师恩如海,没有老师的辛苦付出,哪有如今坐在考场运笔如风成竹在胸的我们?老师们日复一日地教化出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自己却年华老去,形容憔悴。他们严厉,才有我们的提升;他们温暖,才有我们的幸福;他们循循善诱,才有我们日日进步。我们应该记取老师的恩情,带着感恩的心情前行,回报社会,回报祖国,这才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放入你对冲击师道尊严,不尊重老师的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反思,更有深度和价值:
老师们日复一日,教化出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国家民族的未来。可是,君不见部分蛮横家长无视老师的辛劳,提出诸多自私要求;君不见社会狂士蔑视教师,说教师不过就是上上课而已;君不见浅薄之人羡慕老师有寒暑假,却不知他们早出晚归的苦累。老师的价值一日得不到社会的正视,老师的尊严一日得不到社会的维护,我们的国家,就还有值得反思和改善的空间。
批判社会乱象,表达严肃思考,在破中立,在立中破,破立结合,就有了议论张力。同学们可以在文章一开篇就从批判社会乱象入题,文章会显得锋利;可以在论证的过程中批驳,文章会显得周全;可以在结束部分痛陈时弊,文章会显得睿智。用好批判思维,你的文章会有真切的思考和真诚的建设意义。
4.大词思维
大词不是装饰,不是有意为之的故作深沉,不是无病呻吟,是引导你摆脱肤浅思维的利器。
学好语文,就可以提升成绩。
这就是你们最常见的立论状态,论点表述肤浅,格局太小。
用大词“青春”去思考一下:
学好语文,提升成绩,青春无悔。
是不是有变化?是不是有深度了?
再如:
拒绝诱惑,做一个坚定的人。
很平凡的观点。用“大词”引导一下:
拒绝声色犬马的诱惑,做一个讷言敏行心魂坚定的人,这是最阳光的青春姿态。
拒绝精神鸦片的诱惑,做一个内心清明坚定的人,体悟生命澄澈的力量。
感受到了深度的变化了吗?“大词”不仅仅可以用在论点表述上,论证过程,总结
升华,都有大用。
下面是2018年全国Ⅲ卷作文某位同学的一个片段: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山绿了水清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好了,才有更健康的身体投入到建设中去。为了发展破坏山林,污染水源,也许短时间有更大的利益回报,但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这个语段,作者基本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就事论事,我们试着用“大词”思维修改一下: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养护山林,保护江河,不仅仅是为获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更是为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倡导“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的背后,包纳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是对人类自身最好的尊重。金银是身外财宝,绿水青山彰显的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金银”财富。
很明显,深度发生变化了。
三、展示情怀,感动读者
【问题描述】
同学们写议论文,觉得把道理讲清楚就够了,这固然是合理的。但仅仅停留在宣讲生硬的道理,文章终究缺少了一点感染力,共情力。议论文的文体属性天然就是理性、严肃,如果写不好,你的文章会产生以下问题:
1.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空洞
2.言之有理却读之无情,生硬
【解决良方】
议论文天生就是板着面孔讲道理,少了一点感染力、共情力。如果我们可以注入温良的情怀,用情怀去润饰软化,文章会产生一种温暖善良的力量,更能彰显青年学子的胸襟和灵魂品质。这种品格往往会被阅卷者大为青睐。
这种温良的情怀往往表现为:对弱者的正视和尊重,对弱者的帮扶和拯救。
悲悯情怀是世上最温柔也最具震撼力的态度,在中华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脉络中,处处都有贴近大众,悲悯大众,关怀大众的精神愿力。如果你在文中恰当表达你的悲悯情怀,尤其是结尾部分,你完全可以用你的悲悯眼光来升华主题。悲悯情怀,能最大程度地激活你的生命格局,也能最大程度激发阅卷者对写作者的由衷尊重。
【案例分析】
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是当代社会对职业精神的最高追求,成为多少青年才俊日夜奋战孜孜以求的工作境界。可是啊,当我们不断称颂以身体健康为代价,以家人亲情为代价,以不断地侵占个人生活空间为代价的精益求精之时,是否发现这样的精益求精已经变味?他们是子女,也可能是父母,还有自己的朋友。看看那群忠厚的年青人发黑的眼圈吧,看看年迈的父母幼稚的婴儿渴盼的眼神吧。
生命没有张弛,终将成为时代发展的菲薄祭品。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情怀超越了贫富与阶级、国际与民族的界限,使人们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它是真善美的结晶,使人们在爱里忘记仇杀,忘记自己的伤痛,是人类的疗伤良药。
看看这段文字,是不是很深入人心?
以上建议形成的写作效益,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同学们要在不断体会和运用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技术,还要不断开动脑筋,探究出更有效的写作心得。(成都石室中学正高级教师李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