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换个方式“唠叨”
http://www.huaue.com  2015年10月30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北京景山学校教师毛敏
  
  案例:
  
  “我不愿意回家,因为不想听我妈唠叨。我真不明白,有的事说一遍就够了,她为什么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本来的好心情也被唠叨破坏了。虽然我知道她是为我好,希望我抓紧最后半年的时间,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可现在只要听到妈妈唠叨,就想把自己的耳朵堵上。”这名高三生在心理咨询室对老师倾诉。
  
  分析:
  
  像这位考生一样苦恼的孩子不在少数。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希望孩子事事听从自己,若孩子稍有违背就会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父母的唠叨总是叮嘱多、指责多、批评多、抱怨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却很少鼓励孩子,容易让孩子感到反感。过多、过久、过强的刺激和作用引起心里极不耐烦、反抗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通常会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当孩子没有按父母的要求做事时,父母便会反复地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作出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不安、不耐烦、反感的情绪中产生“我偏这样做”的反抗心理和行为。这样的沟通无益于亲子关系的融洽和孩子成绩的提高。
  
  面对高考压力和孩子成绩波动现象,父母心里很焦虑,想帮孩子做些事。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自制力差,希望通过反复的督促提醒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但反复唠叨其实会对孩子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降低考生的自信心
  
  唠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父母对孩子不信任的一种表现,也是父母发泄自身期望和不满的一种行为习惯。时间久了,父母的不信任和不满会传递给孩子,使孩子产生“我总是做不好”的心理暗示,逐渐降低孩子的自信心水平。
  
  扼杀考生的责任感
  
  父母的唠叨和说教,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孩子会认为反正有人提醒我,不用自己安排事情。倘若产生问题,就会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长期被唠叨的孩子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意识。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责任的重要性,激发出孩子的内在动机,从而更有效地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增加考生的紧张感
  
  进入高三后,考生都在努力学习,为自身的梦想而奋斗。如果父母过多地追问孩子的学习或复习情况,不停催促孩子赶紧学习,在孩子休息时唠叨,只会增加孩子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不但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备考。
  
  建议:
  
  高三父母要避免唠叨,帮助孩子更好地迎战高考。
  
  父母学会自我减压
  
  唠叨的根源在于父母的焦虑感。高三生父母有焦虑情绪是正常现象,但是不能将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一次次的唠叨相当于把自己的情绪一次次转嫁给孩子,这不利于孩子备考。父母要学会给自己减压,适当分散注意力,每天留一定时间给自己,学会放松、缓解自身压力。
  
  多给孩子独处时间
  
  高三备考阶段,考生多思考、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学习。父母不要借关心孩子的名义,对孩子生活的各方面都毫无保留地关心。此时的关心会分散考生的注意力。父母要多留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并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唠叨变成有效沟通
  
  如果父母控制不住唠叨的行为,可换个方式“唠叨”。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或录在手机里,自己先看一遍或听一遍,找到想要和孩子沟通的关键点,去除不必要的、抱怨的、责怪性的语言,再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提高沟通的效率。
  
  高三生压力大,父母要避免唠叨,尽可能给孩子营造轻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孩子自信、快乐、充实地度过高三,全力备战高考。
  
  
 关于家长必读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