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新计划及亮点发布
http://www.huaue.com  2024年5月21日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讯(记者汪伟颋 左盈 郭雨辰)5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本科生院联合召开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新计划及亮点新闻发布会。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文劲宇介绍了2024级本科生培养最新亮点及即将启动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大行动计划。机器人工程专业主任、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欢,管理学院院长杨治,启明学院副院长黄刚,本科生院副院长、招办主任周智皎现场答记者问。发布会由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主持。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发布会。

  2024年高考将至,高考招生相关情况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为更好地向大家介绍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新计划及亮点,今天,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与本科生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文劲宇,本科生院副院长、招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周智皎,管理学院院长杨治,启明学院副院长黄刚,机器人工程专业主任、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欢。

  首先有请文劲宇校助介绍相关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文劲宇: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大家都知道,华中科技大学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70多年来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今天,5月20日,在2024年高考即将来临之际,我围绕“办最好的本科教育”这一目标、“以服务国家需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两个出发点来介绍2024级本科生培养最新亮点及即将启动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大行动计划。

  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倡导和努力践行“一流大学、一流本科”,让学生在华科大享受最好的本科教育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自建校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每一个历史时期与祖国同频共振,这是因为学校始终把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出发点。今年华中科技大学计划招生7225人,机器人工程、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四个新增专业首年招生。并且,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号召,满足数字时代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校还新增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

  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刻认识到只有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着眼点,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自身的内驱动力。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最早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高校之一。针对2024级本科新生,学校全面优化修订了所有专业的培养计划,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认可的高水平课程;学校已建成世界一流的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力求使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中体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近年来学校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构建条件、优化管理,学生活动综合体分布在各个学生社区,使学生“足不出舍”就能做学问、搞科创、交流心扉,锻炼身体,校园中形成“大师常常见”“周周有展演”“月月有比赛”的新常态。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三大行动计划”。

  一是“创新能力跃升计划”。大家都知道,华科大是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最多的两所高校之一,这些平台在产出丰硕的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引擎”。同时,华科大也是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特区项目最多的高校。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顶级平台在本科生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推进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科技前沿。每年有超过2万名学子投入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大赛中,在最新发布的(2012-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总榜单中,华科大位列全国第二。面向2024级本科新生,学校将开设一批人工智能课程,构建普及类、基础类、专业类三个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让全校各专业学生自行选择、满足未来在AI时代的需要;同时,学校将设立本科生自然科学创新基金,用于支持优秀本科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尽早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研究。

  二是“启明·星计划”。早在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就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启明学院”这一本科人才培养特区。2022年,启明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试点。十几年来,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启明”品牌下目前设置有“启明”实验班、“强基”实验班、“未来”实验班和“创新”实验班四类实验班,集中学校11个优势工科医科专业、7个强基计划专业、3个学科交叉专业和多个院系特色专业的优势,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并严格考核、动态进出。2024年,我们将通过“启明·星计划”,继续加大对拔尖卓越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实验班中全面推行“文化素质教育2.0”系列课程;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和培养作用,将“一生一导师”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推行实施学生培养实验室轮转制度,开展一流学术训练,为学生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国际胜任力提升计划”。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一校十校”校际核心伙伴建设计划、“一院一校”学科战略伙伴建设计划等国际合作计划,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机构签署实质性合作协议。以此为基础,新的“国际胜任力提升计划”将面向全体本科生,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胜任力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世界顶尖大学交流”“世界一流学科交流”“全球视野拓展”三类资助,每年支持1000名以上的本科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行出国(境)交流,最高资助额度达10万元。

  以上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概况和2024年部分招生培养新举措。借此机会,我向各位媒体记者对学校长期的关心关注表示由衷感谢,也希望大家继续把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最新动态传递给广大考生及家长,为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招生录取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谢谢大家!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

  谢谢文劲宇校助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中国教育报记者:

  前段时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华中科技大学获批了2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机器人工程、供应链管理。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华科大的机械专业历史悠久,学科积淀深厚,请问这对于新开设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来说有什么意义?华科大的机器人工程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着眼点是什么?此外,据了解,华科大今年还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首次招生。我的第二个问题是,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设立的几个管理学专业分别是如何顺应变局的?作为工科院校中的管理学相关专业,它们的优势又在哪里?

  机器人工程专业主任、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欢:

  诚如您所说,华科大的机械专业历史十分悠久,在1952年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之一)创立之时就已经创院了,当时是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抽调的一批精英以及一批从海外学成回国学子组成了学院的雏形。经过70余年发展,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历史最悠久的院系。机械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一或A+,工程学ESI进入世界前万分之一。

  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机械工程学科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光电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成为新趋势。今年,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A+的优势学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院新增设立了机器人工程专业,以共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化智能制造为专业底色,致力于培养机器人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机器人工程专业将会在机械类中招生。

  机器人工程这一新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生将在8位两院院士带领下、依托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学研究。可以说,学院在机器人领域的科研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机器人工程专业的设立正是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推动科教融合、知行合一,培养出一批能够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把高水平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

  管理学院院长杨治: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前身是组建于1979年的工程经济系,45年来,管理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方向,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双碳管理、乡村振兴、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提供管理赋能。

  学院现有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软科2023中国大学专业评级中均为A+。我们今年进一步面向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新设立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供应链管理、计算金融三个专业。

  我们的大数据管理与运用专业,使用模块化培养方案,依托学校优势工科专业,发挥学科交叉特点,提供丰富的国际合作以及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创新实践能力。

  供应链管理专业,聚焦管理科学与工程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和运筹学、博弈论等优化方法为工具,打造智慧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优化创新两大特色方向。

  而计算金融专业,则是适应当前科技发展主要趋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将金融分析处理技术与计算机、数学、经济学等优势学科深度融合,实施专业交叉培养的一门新兴学科。

  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强调“管科融合”。“科”是科技、科学,“管科融合”便是管理理论与科学、科技的融合。华中科技大学拥有两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等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而管理又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将强势理工科和管理结合,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管理的理论结合,这便是我们的优势与特点所在。

  极目新闻记者:

  我注意到,刚刚文院长提到了实验室轮转这一机制,能否再详细说明一下?

  启明学院副院长黄刚:

  实验室轮转课程是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设的特色课程,学校依托优势学科的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资源,让本科生低年级就能深度接触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和实验室,了解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及未来研究方向,开展科研启蒙训练,开阔学生学术视野,为他们未来学术研究方向选择和研究生阶段导师选择打下基础。

  实验室轮转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不同研究方向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并结合个人志趣,选择某一个研究方向开展早期科研训练,获得实践学分和项目经费资助。2022年开始,我们面向未来实验班所有本科生,开展了为期16周的实验室轮转课程,围绕信息与人工智能、机械制造与集成电路、生物医学与大健康3个领域,从全校范围内遴选了43个不同方向的高水平实验室供学生选择。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课程结束后进入到相关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并取得丰硕成果,例如,2021级本科生周鑫通过实验室轮转,大二初就进入人工智能方向的顶尖实验室,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指导下开展计算机视觉方向的研究,大三下他的一作论文被该领域国际顶级会议接收,他同时担任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已接收或在投论文4篇,为我们启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因此,今年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验室轮转课程。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近些年来,国家提出要大力促进入学机会公平,今年教育部部署2024年高招工作时要求,要继续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倾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请问华科大今年的招录计划是怎样?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华科大是如何在招录计划中落实国家有关要求的?另外,除了能不能上心仪的学校,进不进得了理想专业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能否介绍一下学校的转专业机制?

  本科生院副院长、招办主任周智皎:

  今年,我们在全国的总招生计划为7225人,是双一流高校中招生人数较多的高校之一。华科大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齐全、实力突出,有108个本科招生专业,正形成“顶尖工科、强势医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的学科发展布局,平时大家也都很关注,在这里我就不详细介绍了。

  整体招录模式上,华中科技大学坚持“国家导向、学校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不断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促进人才选拔与社会需求、培养模式相适应。在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方面,华科大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分省份计划增量继续向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高考综合改革首年落地省份和考生大省倾斜。

  结合今年学校全面优化修订的各专业培养方案,我们将进一步规范大类构成。采用按院(系)大类招生的模式,大类中包含专业均不跨院系,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精准对接考生的选择需求。同时,今年学校继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要求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继续扩大工科优势,加大对基础学科的建设,同时,“启明·星计划”4类实验班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采用高考直接招生和入校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为考生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此外,临床医学(八年制)继续面向高考直接招生。

  关于您特别提到的专业选择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充分满足学生的专业志趣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这一培养理念,入校后有四次选择的机会。比如,一进校即可申请参加选拔进入部分实验班学习。今年具体政策以学校正式通知为准。

  以上就是今年招录情况的简单介绍,高考结束后,我们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招生咨询服务,请记者朋友们关注,谢谢!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

  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通过介绍,我们了解了华中科技大学2024年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新计划及亮点。今天是5月20日,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17周年建院纪念日,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多关注、报道!

  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