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华大学在海南招生录取圆满结束 |
http://www.huaue.com 2019年7月22日 来源:微信公众号:清华招生 |
|
2019年,清华大学在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改革的基础上,围绕“综合评价、多元择优、因材施招、促进公平”的人才选拔理念,不断完善招生选材体系,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打破学科界限,促进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通过举办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工程物理的学科体验营,开展人文与社科冬令营、科学与工程挑战赛等一系列促进学生专业认知的活动,一批胸怀家国理想、认同清华培养理念、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生脱颖而出。他们在高考、学科竞赛等舞台上挥洒青春、展现自我,在面临未来深造选择时,又坚定初心、不约而同地共赴清华。
清华大学海南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圆满结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2019招生季圆梦清华的优秀海南学子代表。
不忘初心,三年前进追梦清华
海南中学的陈雨柔从初中起便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从那时,她树立了做医生的梦想。清华是雨柔父辈的梦想,协和的临床医学拥有近百年的专业积累,因此,清华的临床医学自然成为了她的梦想。
为了梦想,雨柔觉得自己应当为此拼搏一回,从此一路狂奔。先是从初中年级三百多名杀入前一百,中考以全省224名的成绩考进海南高中,接着以分班考试年级前50名的成绩进了理科试验班。由于一直保持着勤奋学习的状态,上了高中后,高一一直保持年级前十的成绩,梦想与收获不断地鼓舞她披荆前行。
她坚持锻炼身体,攻克实验班高强度的课业任务,高二达到综合实力年级前五,高三达到综合实力年级第二的水平,最后高考考了全省第六。期间考了英皇八级,也拿了生物国三,数理化生省赛全面开花。雨柔还通过领军人才选拔获得了50分的加分认定,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终于盼来了今年的统招名额,打破了该专业在海南十多年没有投放统招指标的历史。雨柔说:“7月19日9点31分,被清华录取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功不唐捐,多年的努力让我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感谢清华!让我的梦想继续奔向远方!”
黎族姑娘李小妹 从村里“跑”进清华
7月19日中午,来自三亚一中的黎族姑娘李小妹还在乘坐公交车,准备和姐姐一起去三亚市区逛逛街,在她下意识刷手机的时候,屏幕上蹦出了“录取”两个字。
“我当时就把截图发到我们家的微信群里,跟我姐说,我想回家。”李小妹说,她自己感觉“要哭了”,因为为了这一刻,自己整整拼搏了7年。李小妹就读于三亚一中,也是继去年三亚一中同门师姐林进霞被清华大学录取后,第二个“跑”进清华的体育特长生。
五年级时,小妹在选拔比赛中脱颖而出,被选入三亚市第一中学田径队训练。为了方便训练和学习课程,市一中安排她在金鸡岭小学插班上课。初二那年她参加一次全国赛事,取得100米金牌和200米银牌。高一时,小妹正式确立了要考上清华大学的目标,也从那时开启了更为刻苦和专业的训练。
多年的刻苦训练中,小妹也曾想要放弃过,但一想到自己的梦想,她就一次次地克服了困难坚持下来。让李小妹感受到鼓励的,还有赛场的掌声。“跑太多的时候腿很酸,累的时候我甚至想放弃,但都只是一时的想法。”进入一中田径队6年期间,教练、家人不断鼓励她,“我记忆最深的是一次比赛,我们的教练、同学,还有远道而来的家里人,他们大声喊着我的名字,让我特别感动。我必须要努力,我要证明农村娃也可以上大学、甚至上好大学。同时也要感谢林进霞学姐,去年她考上清华大学,并在一次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让我备受鼓舞。”步履不停,跑起来,从农村跑进清华,这是李小妹的希望,也是她们一家人的希望。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海口一中的刘芳甫与清华的初次结缘是在去年的清华暑期学校,在那些日子里,他用心体悟清华人“行胜于言”’的实干校风,渴望奔跑在“无体育,不清华”的球场跑道,他更加坚定那纯粹而清晰的梦想,从不敢停下半点脚步,但求耕耘,不问收获,做好今天,不问明天,用知识充实自己,以奋斗务实前进。
在清华精神的激励下,这一路驰骋的日子也终未辜负沉潜的力量。“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他与清华的缘分将不只是一纸通知书,更是一个努力过无悔的青春,一个明朗清晰的未来。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刘芳甫表示,愿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为这时代浪潮贡献自己的涓滴力量!
邻家小妹终圆梦,清华种子长成小树苗
对于清华,来自临高中学的林巧妹是有备而来,而且绝不放弃。她回忆说,小时候,邻居的阿姨跟她说她有一个侄女考上了清华大学,脸上露出了她从未见过的引以为豪的表情。那时,她还不知道清华大学是什么概念,却暗暗立志:“我要考得比那位姐姐还好,考到比清华大学还好的大学。从此,一粒小小的种子深埋心底……”
“后来上了初中我才知道,原来国内没有比清华更好的大学了。不知不觉,这颗沉睡的种子苏醒了。”林巧妹说,高中三年,清华大学就是她不断坚持的“催化剂”,不断激励着她向前,向前,再向前。学习很苦的时候,她有些迷茫,一度想放弃。老师告诉她:“你也并非一定要去最好的大学,国内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大学,你没必要背这么大包袱,问心无愧就好。”可深理在心底的种子顽强发芽,让她再度坚强。可喜可贺,这存活下来的芽儿,终于冲破了地面。如今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圆梦清华,这株迎风微笑的小树苗,未来一定会在清华茁壮成长。
脚步不停,期盼为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尽一份力
同样来自海南中学,陈妍妍第一次听到清华这两个字时,觉得TA还离自己很远很远。还懵懂的她惊异于字面上的美好,再长大一点,才从书上民国时期才情绝艳的大家们身上体会到属于清华的真正风骨。那些只算是浮光掠影的了解足以让清华成为妍妍年少时期的执念,让她不知停息地奔向这个目标。长久的努力换来了最后的回报,也让她有机会能够进入清华,体会前辈们走过的路,试着走出自己的路。
对于大学的专业选择,妍妍说道:“我曾经多次因环境问题而感到痛心和无力,也曾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环保方面发声力量的欠缺而想寻求改善之法。在选择专业时,我着重考虑了相关的方向,也第一次去真正了解了环境工程这个词,对它所涵盖的学习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在妍妍与老师和学长学姐们沟通之后,将多个专业进行了比较考量,最终选择了环境工程国际班。她期望着在这里能够实现为祖国效力的目标,亦为推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一份力。
从报纸上的冰冷字眼到心中的温暖航向,她说:“清华我来啦!”
2019年的清华大学人文与社科冬令营,是海南中学的王艺晓在六年级后第一次来到清华园。北京很冷,清华太大,她感冒到头晕脑胀、因迷路差点误考试,状况连连。回忆当时,艺晓说:“考试时间很长、题目很难,找不着北、晕头转向。出来想想,数学只写了一半,其余也都没有把握,觉得自己真是让人失望,那时忍不住落泪。那天晚上,从清华新闻学院出来,已经很晚。路灯温暖的黄色点缀着夜幕,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向冰冷的空气里呵气,看着白气上升、消失。眼前雾蒙蒙的,路上来来往往的清华学子,更给这夜色添了一分光彩。清华的夜晚,安静而不寂寥,温暖而不嘈杂,很美。即使考试失利,这一幕也会永远被留存在我心底。”
从清华回来,艺晓意外得知自己的考试成绩还不错。冲刺阶段紧张而有节奏感,高考也如期而至。高考的细节都已经模糊,只记得考完最后一科走出考场的时候,阳光明晃晃的,有紫荆花飘落在她的手上。
彼时,清华不过是她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的的冰冷字眼,千里之外;后来,清华成为她心中怀揣的温暖航向,不过咫尺之间。
回忆逐梦的道路,艺晓说:“追求梦想,道阻且长。每个5:50起床的清晨,每个披星戴月的夜晚,每堂课认真写下的笔记,每个奔跑的傍晚……在海中的高三,重复的每一天都温暖而充满力量。”
“高三实苦,因为有清华,我足够相信。”
提起清华,海南中学的辛梓楠说:“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清华在我心中的地位,我想,是‘灯塔’。”
从高一时分班时的文科77名,到高考时的全省第九名,其中支撑她一路向前冲的勇气,很大一部分来自梓楠对清华的向往。起初是不敢想的,“清华”是她埋在心底的种子,是害怕被别人嘲笑的奢望。后来,梓楠有幸参加了清华暑校。在清华园的那几天,在八月耀眼的日光下,她说“我感觉清华第一次向我伸出了手,邀请我进入这片广阔的天地。”
离开的时候,她鼓起勇气在朋友圈发出“此去不经年,后会必有期”的话语,憧憬着奋斗一年后与清华再相会。
马上要进入大学,梓楠想:“我曾自问,究竟是什么让我对清华念念不忘。是她顶尖高校的地位吗?我想不是,是她行胜于言的校风,是她厚德载物的校训,是她人文日新的精神,是那种浸润于每个清华人身上的自强不息的气质。清华,我的灯塔,曾在无数个黑夜中指明我的路。高三实苦,但因为有梦,因为有清华,我足够相信。”
选择清华建筑,开启最令人兴奋的旅程。
“当我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捕捉到清华这个字眼时,只觉得她是一个好听的名字,大人们向往的眼神让我在懵懂中产生了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清华渐深的了解让我产生了拥抱她的渴望。愈了解她的历史,愈觉文化之博深;愈了解她的精神,愈觉人性之纯朴;愈了解她的宗旨,愈觉前路之浩荡。”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的理科考生赵诗泉如是说。
在志愿填报上,她选择了心仪已久的建筑系,她说:“自从我萌发成为建筑设计师的梦想,多年以来,从未更改。我遨游在自然科学的海洋里,徜徉在艺术与美的殿堂里,文理兼修,感悟科学与人文美的意义与融合,求知着宇宙深处的至理。建筑是科学魅力与人文艺术最生动、最灵动的表达,探寻、欣赏建筑美是我与生俱来的喜好,建筑设计是展示并创造美的最神圣最自由最令人兴奋的职业。”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清华是我前行的力量。”
从初中开始,海南中学的廖舒欣的内心就对清华有着一股莫名的向往。她真正与清华结缘,是在高二的清华暑期学校。短短一个星期内,舒欣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他们的幽默,健谈和极高的见识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忆当时,舒欣表示:“不论是清华开阔大气的校园,严谨求实的学风,还是清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都深深吸引着我,给了我前行的巨大力量。”高三一整年,舒欣都以清华作为她奋斗的目标。面对一张张试卷,一本本作业,一次次考试,一个个在校学习不能回家的周末,只要一想到美丽的清华园,她就一刻都不敢松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最终,努力有了回报,舒欣以全省理科最高的成绩被录取至清华大学经济、金融与管理类。即将成为九字班的学生,是一份荣誉,也预示着新征程的开始。
面对大学生活,舒欣希望自己可以在清华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成为一名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清华人!
“希望在清华结识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海南中学张明浩的父亲小时候,奶奶就期望父亲能就读清华,那似乎是她所知道的唯一的一所大学。同样,能够漫步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仰慕大师的光辉,与智者同行,也是明浩多年的梦想。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所提到的,告诫学子们应以此视作为学与做人的标准;而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这些黄钟大吕的声音振聋发聩,这句话也给明浩的人生理想指明了方向。
面对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明浩说:“我愿以此为生命之灯,时时看护它,时时提醒自己,切莫辜负此生。大学是立德立人的圣地,清华将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独立、自主的人格,培养谦虚谨慎、博学笃行的品格。独行快,众行远,我希望能在清华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与他们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跟随哥哥脚步 十年后圆梦清华
关孟翔,2009年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10年后,他的弟弟关孟萧追随他的脚步,也选择了清华计算机并被成功录取。关孟萧高中毕业于海南华侨中学,2009年,同胞的哥哥步入清华,让年仅七岁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清华的重量。从那时起,他对清华的向往就如一颗种子般,悄悄住进了我心灵的土壤。清华悠久的历史为它浇灌,深邃的文化底蕴供其营养,深厚积淀的人文情怀施以阳光,催生了他对清华的梦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清华精神让他在一次次不甘后勇于抬头迎难而上。旧时的种子,如今已绽放收获之花,而他已行至清华门下,放声高歌:“山重水复,千言万语,总是清华。”
为方便考生及时了解清华大学的招生录取情况,考生可通过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http://join-tsinghua.edu.cn)首页右上角“信息公开—录取查询”栏目查询录取结果和专业。
分数线公布3天后,被录取的考生凭自己的考生号和姓名可以进行录取结果和录取专业的查询。清华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投送工作采取邮政EMS特快专递,考生可通过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官方网站、EMS微信服务号、支付宝服务窗和EMS手机APP查询高考录取通知书投递情况。录取信封和校长赠书分开寄送,先后到达,请注意查收。
8月14日,本科新生入学报到。录取期间的更多即时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微信公众号“清华招生”(tsingerhua)。
|
关于清华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