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武书连:详释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
2006年1月10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2006年1月,本网站就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的研发,专访了《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先生。以下是访问的内容。

  华禹教育网:首先想问一下,2006年的排行榜相比去年,有些什么新的特点或内容?

  武书连:整个指标体系与上年没有变化,但是在指标数据来源方面有一个重大变化。2006年的大学排名国内论文部分使用了《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研发的《科学引文数据库》,英文简称SCD(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华禹教育网:《科学引文数据库》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武书连:我们都知道,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表现形式。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创新,但是在我们国家以至在全世界,学术论文的差别很大,有些是充满创新的高水平论文,大部分则毫无新意。长期以来,发现同一学科的高水平论文集中在哪些期刊成为科学计量学家的研究课题。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学者布拉福德首次提出了同一学科学术论文的核心期刊效应问题。布拉福德认为,刊载某一学科大量论文的期刊,就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后来,布拉福德的思想逐渐被学术界接受,国内外据此建立了不少科学论文和引文数据库,有综合的,也有分学科的,供不同领域的学者检索。

  在我国,1991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数据库》(英文简称:CSTPC);1997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英文简称:CSCD);2000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建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简称:CSSCI);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建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英文简称:CHSSCD)。以上4个数据库,在学术界是广为人知的。

  最后,《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研发的专门用于大学评价的《科学引文数据库》(英文简称:SCD)于2005年11月完成。SCD是非常适合大学排名和同一所大学不同学科的绩效评估的论文和引文数据库。

  华禹教育网:2006年以前您使用国内的哪些数据库?

  武书连:2005年以前的大学评价,我们使用的国内论文和引文数据库有两部分,自然科学部分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CSCD,社会科学部分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CSSCI。与国外著名的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数据库相比,CSCD和CSSCI的质量远高于EI,且不低于SCI,是质量非常好的论文和引文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对推动我国期刊的高质量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的论文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华禹教育网:既然CSCD和CSSCI质量非常好,那您为什么要用SCD取代呢?

  武书连: CSCD和CSSCI作为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确实是非常好的数据库。但是这两个数据库的制作指导思想是为各领域的学者提供检索,通常要求被引论文频次达到同类论文被引频次的70%或80%。这一制作指导思想决定了这两个数据库主要不是为大学评价设计的,因为不同学科达到上述70%或80%的论文被引频次所需的论文数量比例是不等的。因此,用CSCD和CSSCI评价大学,如果采用各学科论文平均每篇得分相同的方法计算,肯定出现偏差,但人们在进行大学排名时通常是这样计算的。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各学科入选期刊数量及载文量与从事该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数量(不计教辅人员,以下同)比例失衡造成的。

  第一、从学科门类观察,这种比例失衡是存在的。例如,2003年CSCD核心库源期刊计664种,不计43种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和23种属于社会科学的管理类期刊,共598种。598种期刊中,理学218种,占36.45%;工学176种,占29.43%。而当年我国大学从事理学教学科研的师资约占我国大学理工农医类师资总数的23%,从事工学教学科研的师资约占我国大学理工农医类师资总数的50%。23%的理学师资占有36.45%的期刊,50%的工学师资占有29.43%的期刊,理学师资人均占有期刊数量是工学的2.69倍。由此出现评价结果的误差是肯定的。误差的具体表现就是理学专业多、师资多的大学在评价中占有优势,而工学专业多、师资多的大学在评价中处于劣势,这就违反了大学评价的公平原则。

  第二、从一级学科观察,这种比例失衡也是存在的。例如,2002年CSSCI共收管理学类期刊40种。在管理学的5个一级学科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4个一级学科的期刊计22种,占55%;图书、情报与档案学一级学科期刊计18种,占45%。而当年我国大学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4个一级学科教学科研的师资约占我国大学管理学师资总数的94%,从事图书、情报与档案学一级学科教学科研的师资约占我国大学管理学师资总数的6%。94%的4个管理学一级学科的师资占有55%的期刊,6%的图书、情报与档案学一级学科师资占有45%的期刊,由此出现的评价结果的误差就是管理学的排名几乎可以由图书、情报与档案学一级学科的排名取代,这又违反了管理学评价的公平原则。

  第三、即使各学科门类、各一级学科入选期刊数量与各学科从事教学科研的人数比例一致,也还存在着不同学科期刊平均载文量的差别。这种差别之大,足以改变大学评价的结果。例如,CSCD核心库中,同属工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期刊,平均每种年载文量600多篇,而测绘科学与技术类期刊,平均每种年载文量只有80多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期刊平均载文量是测绘科学与技术类期刊的7.5倍。由此产生的评价误差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计算不同学科期刊数量而不考虑期刊平均载文量也违反大学评价的公平原则。

  对于上述学科入选期刊数量及期刊载文数量与从事该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数量比例失衡的现象,本课题组过去采用学科难度系数加以平衡。可是,如果某个学科的期刊完全没有入选,或者入选期刊太少,难度系数就没有作用或作用有限。而如果某个学科入选期刊太多,致使该学科垃圾论文过多,就又失去了期刊选优的意义。

  第四、高中毕业生报考的大学本科专业、大学毕业生报考的研究生专业都是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专业目录划分的,而CSCD和CSSCI却使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基础划分类目。中图分类法的类目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专业目录有不少差别,有些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专业目录,在中图分类法划分的类目中就找不到,这就难以适应考生高考和考研的需要。

  综合上述原因,《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SCD首先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专业目录对各类期刊重新划分类目,然后采用各一级学科教学科研人员的人数比例与各一级学科期刊载文量比例相同的方法(即各一级学科人均载文量相同的方法)确定各一级学科期刊的入选数量的原则来筛选期刊。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发表不同语种论文的实际情况,对社会科学类中文期刊的数量按从事该学科的教学科研的师资人数比例加倍计算。《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源期刊的其他筛选方法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要目》基本相同。2005年11月完成的SCD最终收录中文源期刊1150种,其中自然科学708种,社会科学442种。

  SCD的建立,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论文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自然科学各一级学科、社会科学各一级学科论文的一一对应关系,实现了不同学科论文数量的直接可比。

  当然,以上谈及的仅仅是论文数量的比较,不是质量的比较。论文质量的比较还要看被引情况和同行评价结果。

  华禹教育网:使用SCD后,与去年相比较,中国大学前10名有变化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

  武书连:SCD只是实现了各学科论文一一对应的比较关系,除少数确实收录期刊太少和太多的学科外,对评价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从2006年大学排名的名单上看,前10名学校的校名没有变化,但是名次有变化。主要是去年排名第7的上海交通大学上升到第4名。原第4、5、6名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因上海交通大学上升三名而各下跌一名。上海交通大学由第7名上升到第4名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强强联合产生了综合实力更强大的新上海交通大学,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是上海交通大学在过去10年自身高速成长。上海交大在1997年是第21名,如果上交和上二医两校不合并,上海交通大学在2006年也会排在第5名。最近10年,上海交大是中国985工程大学中发展最快的。如果上交和上二医通过合并后学科能迅速融合,并且上海交通大学保持最近10年的发展速度,那么新上海交大将在三年以后挑战浙江大学第三名的位置。若干年以后,上海交通大学与清华北大并肩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甚至先行一步也是可能的。因为最近几年清华北大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发展速度也高于清华北大。

  华禹教育网:您的意思是上海交通大学有可能超过清华北大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

  武书连:从目前情况看不排除这种可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几十年的漫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什么事情都会发生。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在代表人类最高学术水平的英国Nature和美国Scienc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3篇论文,而清华、北大同年在这两个顶级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是2篇和1篇。以上海的经济活力和更宽松的社会环境,早于北京创建出世界一流大学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上海也有一个不利条件,这就是前几年上海人造出的高房价怪物阻碍了各地精英今后向上海流动。幸运的是在中央提醒下,上海人已经觉醒,但是北京人还在继续制造这个怪物,而清华北大位于北京。如果上海能把房价真正降下来,则上海对各方精英人才的吸引将成倍增长,所得远大于所失。

  华禹教育网:除了上海交通大学从第7名上升到第4名外,大学前10名还有哪些变化?

  武书连:总排名的变化上面已经讲了,另外还有一些学科门类的变化。
一个是在医学领域,北京大学超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跃居医学第一名。长期以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一直稳居中国大学医学第一名。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数据观察,北大的医学和协和在逐年接近,在2006大学评价时,北京大学的医学已经超过协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屈居第二名。由于学科的发展也是有惯性的,所以短期来看,在医学领域协和再超过北大的可能性比较小。

  另一个变化在自然科学领域(含理工农医4个学科)。在2006大学评价中,浙江大学自然科学得分超过北京大学获得第二名。2005年,浙江大学自然科学得分是89.97分,北京大学是90.85分,浙大得分是北大的99.03%,已经很接近。2006年,浙江大学自然科学得分是94.73分,北京大学是89.58分,浙大得分是北大的105.76%。

  再一个变化是在社会科学的最大学科管理学领域,浙江大学由第二名下降到第三名,清华大学获得管理学第二名。浙大曾连续3年获得管理学第二名,今年不幸丧失。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大学四强各学科门类的排名分别是,清华大学工学第1、理学第5、医学第26,没有农学;浙江大学工学第3、理学第4、农学第3、医学第9;北京大学理学第1、工学第25、医学第1,没有农学;上海交通大学理学第13、工学第2、农学第24、医学第5。

  华禹教育网: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增刊去年公布了2005年全球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名列第15名,超过日本的东京大学名列亚洲第一。您怎么看待这个排名?

  武书连:《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增刊2004年也公布过全球大学排名,北京大学列第17名。当时只是觉得太离谱了,想以后找个时间静静地研究一下指标体系,因为太忙了。后来发现这家报纸又公布了全球大学工学排名,北京大学高居第10名,我也就懒得研究它了。因为北京大学过去是文理科大学,北大的工学在国内大学都排不到第10,怎么能排世界第10呢?我感觉这份排名的研制者至少对中国大学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东京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2002至2004年在代表人类最高学术水平的英国Nature和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120篇论文(含非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在同一时间段发表了8篇论文(也含非第一作者)。北大在世界最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足东京大学的十分之一,怎么能是亚洲第一呢。不过把北大排在全球大学第15名对于提高北京大学的知名度还是很有意义的。

  华禹教育网:会不会是北京大学的社会科学在全世界非常强呢?

  武书连:不可能。我们是唯物论者。我们深知社会科学不可能脱离自然科学单独发展。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水平必定与该国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相一致。寻遍全世界,你找不到一个自然科学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会产生众多灿烂的社会科学成果。日本东京大学的社会科学相当强,在东京大学取得一个文科博士学位比北京大学难几十倍。

  华禹教育网:以您对中国大学的多年研究,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的最大差距在哪里?您有什么建议?

  武书连:这个问题人民网记者3年前采访时我已经谈过了,因此我这次的回答没有什么新意。

  想一想,中国和美国最根本的差距是什么?是政治影响、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吗?不是。是航天技术、股票市场吗?也不是。中国与美国的最大差距是国民平均素质的差距。大国综合国力的比较归根结底是国民平均素质的比较。表面看来,中国大学与世界大学的差距是大学之间的差距,但其实质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中国国民平均素质与发达国家国民平均素质的差距。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实质是国民素质的差距,具体的距离就是国民素质的距离。因此,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的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是立国之本,办好小学,抓好基础教育,早日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这才是事半功倍之路。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把主要精力和巨额资金放在一两所大学上,是事倍功半之举。资金、设备、高级专门人才都可以引进,惟有13亿国民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而正是这13亿国民的平均素质,决定我们国家何时出现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长周济去年提出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如果真能实现实在是太好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比一万个院士更能推动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办好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全都是建立在很高的国民平均素质基础上的,而很高的国民平均素质首先取决于基础教育。国家在基础教育上要舍得花钱,不要老搞什么择校费呀、希望工程呀,翻来覆去地说基础教育如何如何的重要,说了几十年了,没完没了,就是不掏钱。须知,一个国家有了一流的基础教育才可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在基础教育上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可以从他培养的人才身上成倍地赚回来。

  华禹教育网:清华大学上世纪曾经提出要在2011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和浙大等校也提出在2015年以前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您觉得有可能吗?

  武书连:这个问题我在上面已经回答了,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取决于哪所大学自己的意志,而是取决于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2011年中国的国民素质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吗?答案是明显的:不能。那么2011年也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当然这并不排除个别大学的个别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据我所知,清华北大浙大等校都已经修改和推迟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的一个舰队司令说要在2011年把他那个舰队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军舰队,那么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至少需要整个国家的国防工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再举个例子,我国的汽车产量已经在世界上可以数的上了,如果我们的某个汽车公司的总经理说要在2011年把他那个汽车公司建成世界一流的汽车公司,那么谁都知道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至少需要该公司掌握汽车生产的主要核心技术,而目前这些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合资公司手里,且不说更重要的是该公司还必须具有能保持世界一流汽车公司水平的高素质员工。可是我们的大学就敢喊出2011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豪言壮语。我觉得我们的大学校长并不是不知道没有可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被逼的。因为当时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对教育经费包括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很少,脑体倒挂现象比比皆是。只有发出一些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才能拿到钱。并且在公众心目中,大学高深莫测,不知道里面有多少能人。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经费收入稍微多了一点儿,另一方面时间表也快到期了,再喊也没有多少人相信了。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不是几个大学想建就能建的,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国民素质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过程。

  如果你一定要知道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那么下面这张表格可以使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学术差距:

  2002-2004年3所世界一流大学与6所中国一流大学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对照表:

 

(上表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提供。只统计文献类型为Article、 Letter、 Review的数据且不分作者顺序)

  这张表就是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大、中国科技大等中国顶级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击了将近二十年交出的答卷。您对此乐观吗?

  华禹教育网:的确不太乐观。再问一个问题,如果请您为我们的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建议,您认为地区、高校、专业那个应该优先选择?

  武书连:这要根据考生对自己未来的志向,也就是考生毕业后想干什么来填报志愿。以下10条选择仅供参考,当然还可以再举出100条。

  1、希望接受最好的教育,但还没有决定人生志向。按《挑大学 选专业》科学研究排名顺序选择学校。前20名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南大学。

  2、希望接受最好的自然科学教育,但还没有决定具体干什么。按《挑大学 选专业》自然科学研究排名顺序选择学校。前10名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3、希望接受最好的社会科学教育,但还没有决定具体干什么。按《挑大学 选专业》社会科学研究排名顺序选择学校。前10名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4、希望接受某学科最好的专业教育,将来成为该专业的国内精英。按《挑大学 选专业》各本科专业排名顺序选择专业为A++级的学校。具体学校名单可参考《挑大学 选专业》。

  5、希望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成为各省乃至中国一流社会活动家。按《挑大学 选专业》分省排名选择各省排名第一或第二的学校。如果有可能,尽量选择北京的大学,因为户籍限制使外地大学毕业生很难进北京。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社会活动中心和媒体中心,在北京最容易成为媒体聚焦的社会活动家。

  6、希望接受较好的专业教育,将来就业容易。按《挑大学 选专业》各本科专业排名顺序选择喜欢的专业为C+级或以上级别的学校,C+级的专业已经基本上可以使你在就业时胜过同行一筹。具体学校名单可参考《挑大学 选专业》。尽量不选专业排名在C级以下的学校。

  7、希望接受较好教育,但被第一批次录取的大学录取有困难。仔细研究《挑大学 选专业》,选择一所科学研究排名靠前的非211工程大学、非重点大学,以较低分数录取较好学校。

  8、希望接受较好教育,但感到成为一流人才太辛苦。仔细研究《挑大学 选专业》,选择各省规模较大、建校40年以上的学校,你会拥有众多的学长和校友,只要会搞关系,将来办事容易。

  9、希望接受较好教育,但只能达到专科录取分数线。仔细研究《挑大学 选专业》,选择某个985工程大学或211工程大学的专科,同一所大学的本科教师和专科教师往往是同一批教师。入学后努力争取在本校专升本。

  10、有志成为世界一流人才,在科学史上留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定律。立即到世界一流大学去,中国的应试教育50多年来还没有产生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前10名是:哈佛大学(美国,104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63篇)、斯坦福大学(美国,62篇)、加州理工学院(美国,57篇)、牛津大学(英国,54篇)、耶鲁大学(美国,48篇)、剑桥大学(英国,47篇)、哥伦比亚大学(美国,38篇并列)、康奈尔大学(美国,38篇并列)、麻省理工学院(美国,35篇并列)、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美国,35篇并列)。以上世界大学前10名按各大学2004年在英国Nature和美国Scienc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列。

关于高校排行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