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教育专家权威解读高考新方案八大热点问题
http://www.huaue.com  2014年9月20日  来源:东方网

  据《劳动报》报道,备受关注的上海高考改革方案靴子终于落地。
  
  从今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高考将有大不同。作为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试点省市之一,上海无疑将成为一个风向标,其释放的改革信号远非增减几门考试科目、升降分值比重这么简单。事实上,牵一发动全身的高考改革,将撬动整个大学中学教育教学体系扭转变革。
  
  眼下,大家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方案之下,负担真的能减轻吗?文理不分科后,偏文的学生会不会在数学考试中吃亏?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能保证准确客观?为此,本报特意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沪上教育专家和各高校、高中负责人权威解读热点问题。
  
  关注点1
  
  高考改用“3+3”模式是否会让学生“增负”
  
  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从“3+1”变成“3+3”
  
  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现有的“加一”科目和新方案下的三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有诸多不同,不能简单地理解从“3+1”变成“3+3”。
  
  贾炜解读,“加一”科目是统一高考科目,满分为150分,而三门等级性考试属于学业水平考,每门满分为70分,学生只要通过合格考就能获得至少40分,这意味着,每门课的区分度为30分。此外,从考试内容来说,“加一”科目按照课程标准和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命题,等级性考试科目针对基础型和拓展型内容命题,考试时间限制在一个小时之内。贾炜表示,在之前的座谈会上,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调整并未增加负担,相反减轻了心理压力,“原来一门科目没考好,就砸了。现在选三门,一门没考好,还有另外两门可以拉分。”有学生表示,在选科上,也可以跨文理搭配选择符合兴趣特长爱好的科目。
  
  贾炜算了一笔账,新方案下,全市层面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的考试次数减少了1—2次,原本是10门学业水平考试加上4门统一高考科目,总数为14次。新方案下,为6门合格性考试、3门等级性考试、3门统一高考科目语数外(高考可替代合格性考试,外语最多考两次),总数为12—13次。
  
  分散风险负担“合格考”给学生做减法
  
  复旦附中原校长谢应平分析,“原来是集中在两天里考试,学生的负担确实重,整个社会氛围也很紧张,现在可以把这些负担分散了。”谢应平打了个比方,同样的重担,让学生一次挑起来感觉很重,分两次挑就会好很多。
  
  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认为,在原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下,学生可能门门都想要拼A,但新方案下,设置合格考等于做了一道减法,学生选择考合格考后,他的学习时间、难度和广度都会大大降低。比如,高一开物理课后,很多女生看到物理就头疼,如果选择物理合格考,未来就会轻松很多。
  
  在曹杨二中校长王洋看来,选三门等级考科目的教学和考试不外乎几种可能性:第一,把三门考试的知识点整体减少,使知识点的量相当于原来的“加一”科目;第二,知识点不减少,受教学时间限制,可能降低难度;第三,综合以上两种可能性,达到为学生减压、至少不增压的效果。
  
  “大家要相信,市教委的专业部门会调整好,不应该显著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如果负担再增加,就和原来改革的原始意图相违背了。”王洋表示,如此一来,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应对“加一”的精力乘以3倍来应对三门等级性考试科目。
  
  贾炜表示,目前上海已开始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区分基础和拓展内容,并调整高中课程计划,制定考试说明。上海将通过建立命题委员会来实践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统一,切实落实减负意图。
  
  关注点2
  
  不分文理科,数学考试难度会怎么变
  
  数学考试难度可能介于目前文理卷之间
  
  “不分文理科”的基调既定,在语数外三门主课中,数学科目一下子成为家长学生关注焦点。数学卷不再分出文科理科卷,同样的试卷中,偏文的学生会不会吃亏?
  
  市教委副主任陆靖表示,今年入校的高中学生将执行同样的课程标准来开展语数外教学,在“不分文理科”的情况下,新的课程标准将进行修订。陆靖透露,新的标准将按全体学生共同应具备的素质来进行制定和完善。高考命题也会科学设计,着重考验学生独立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教研员向记者分析,在目前的上海数学教材中,共有18章是公共部分,有5个专题属于文理分叉,仅在高三下学期的课程中体现。“其实学生从高一到高三上学期,基本上学的都是公共部分。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数学可以说没有文理之分,学生也在这两年中基本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素养。”专家倾向于认为,文理不分科后,新数学卷的难度可能会介于目前文理卷的难度之间。
  
  应抛弃传统文理标准化数学
  
  东昌中学校长赵国弟表示,社会有一种偏见,认为文理不分科就是文科生吃亏了。他认为,一个学生其实不应该贴上纯“文科生”、纯“理科生”的标签,尤其是在新方案选科全线放开的背景下。此外,他也提出,今后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尝试开设基础课和拓展课,基础的数学素养面向普通学生,对于有志于从事纯数学、物理等专业学习研究的学生开设拓展课,学习经历和成果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体现,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
  
  在文理不分科这个问题上,唐盛昌观点鲜明。他认为,在几乎所有教育体系中,母语与数学都是共同核心内容,是所有学科的共同基础,这已经达成一种共识。数学作为一种思维训练的基础课,区分文理本来就不科学。在美国,数学也没有文理概念,只有不同水平和等级的差异。在唐盛昌看来,学生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再用传统的文理标准来学习数学,而应该把它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扎扎实实学好。
  
  关注点3
  
  外语为什么一年能考两次
  
  具备一年多考成熟经验
  
  新方案中,“外语一年两考”也广受家长和考生关注。为什么外语可以考两次?
  
  唐盛昌分析,开考两次对考试命题提出非常高的等值性要求,即同一个学生在一段时间里水平没有大波动、发挥正常的话,考出来的成绩应该差不多。从英语科目来看,诸如ACT考试、托福考试等都已经实现“一年多考”,有成熟完备的经验。唐盛昌表示,从国际上来看,多次考试是个趋势,但技术上必须要达到较高的层次,因此目前先做部分科目探索。
  
  为搏几分费时费力不划算
  
  不少校长表示,从普遍考试心理来看,很多学生会选择参加两次考试。对此,学校老师会进行指导和建议,“如果学生考分已超过学校平均分,那就可以不用再考第二次。”
  
  赵国弟表示。考生要认识到,如果第一次已经发挥出正常甚至超常水平,那为了多搏几分花费的时间就不一定划算,不如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科目的复习中。市八中学校长卢起升则建议,学生在参加第一次考试时,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调试好状态,而不是抱着练手的心态,把希望寄托在还有第二次考试上。此外,从男生班的教学经验来看,他也建议男生尤其要加强外语学习,找到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不少高中正在考虑英语两次开考之间的几个月中,学校的教学应该怎样进行。对于有参加第二次考试需求的学生,既不耗费过多精力,又保持一定答题节奏和状态。
  
  增设口语考试将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
  
  陆靖表示,为了适应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将在外语考试中,首先引入口语考试,方式采用人机对话。这也是希望引导基础教育的外语教学更侧重学生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他表示,本市将组织成立专门的命题机构,建立外语试题库。目前市教委正组织专家研究高中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修订,外语考试结构也将做相应调整,待调整确定后会及时向社会公布。
  
  关注点4
  
  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准确
  
  应提供事实材料接受监督一旦作假就“一票否决”
  
  不少专家都将综合素质评价看作本轮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准确,成为各方议论焦点。
  
  唐盛昌表示,目前较好的办法是,高中不做评价,只提供事实,由高校确定参考哪些方面的材料,要参考到什么程度。学生在提供事实的同时需出具证明材料,并及时公示接受监督,最大程度上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这一点是和国际接轨的,在英美等国,申请大学就需要提供各类事实材料。
  
  王洋表示,近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采用,当操作成熟后才会推广。就具体操作而言,学校会在每学期结束后让学生登录系统输入综合素质信息,几天后系统关闭,进行公示。“除了涉及学生隐私的信息,其他诸如个人特长、社会实践等进入系统的信息都要公示。”学校也会对信息进行审核,比如校级比赛名次就要和校方掌握的信息吻合,市区级的比赛情况学校也将核实。
  
  “一旦发现作假,就一票否决,学生不仅失去评优的资格,作假的污点本身也会进入系统。”王洋表示,高校也会对高中信息记录规范有所制约,在自主招生中发现学校层面的作假,就会削减甚至取消这所高中招生指标。
  
  蜻蜓点水敲图章不会被青睐
  
  不少学生疑惑,怎样的经历和材料能够进入系统,并吸引高校的青睐?专家表示,蜻蜓点水般地到处“敲图章”的实践经历一定不是大学所需要的。
  
  贾炜表示,目前市教委正在对评价内容做进一步研究,打造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在确保评价公开透明规范方面,市教委将建立综合素质信息化平台,将记录学生过程性表现情况,引导学校社会各方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健全监督机制。同时,高校在使用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事先告知,提出明确要求,并进行公示。
  
  关注点5
  
  高中走班教学会否成趋势
  
  今后高三学生的课表上,或将出现“自由时间”
  
  贾炜表示,学业水平考分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后,“6选3”产生20种排列组合,学生的分层和走班教学将成为高中教学的趋势。也有校长预测,由于多样排课,今后高三学生的课表上也许将出现“自由时间”,学生可以选择去图书馆自习或是到操场上运动。
  
  在市八中学校长卢起升看来,新方案将对学生走班能力产生考验,也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一个新课题。实行走班制以后,一些自我要求不严的学生可能容易松懈,这就需要教师承担更多责任,尽快熟悉走班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和指导。
  
  卢起升的对策是,让学生从高一就开始“走”起来,学校初步计划从高一下半学期就开始设立学习体验期,试行走班。到了高二逐步形成走班教学氛围后,学校将逐步开设拓展型课程,保证与高一课程的延续性。
  
  关注点6
  
  高中师资会出现短缺吗
  
  过渡时期或存缺口鼓励老师走校教学
  
  贾炜表示,随着走班制的推行,尤其对于那些选科学生较多的学科来说,需要增加师资,或是增加老师的工作量。他分析,在当前新老方案并存的过渡时期,学校往往要面临“加一”科目、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三种教学内容。“教师的缺口是存在的,具体到各个区县各个学校不同。”
  
  一些高中校长向记者表示,已预估到生物、地理等原来选科人数较少的科目,或将产生教师结构性缺口。在过渡期内,各校正在酝酿预案。在师资缺口不大的情况下,几位老师分摊增加的教学量,靠自身弹性来解决过渡期内的问题。对于师资存在较大缺口的,学校考虑和区域范围内的高中联手合作,组建联盟,各校拿出优势教学资源共享。
  
  目前,市教委正多管齐下应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贾炜表示,从考试安排上来看,2014年入学的学生,在高二开设地理等级考;2015年入校的学生,在高二开设生物和地理等级考;对其高一没有太大影响,这样学校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来储备师资。市教委鼓励提倡在区县层面,各校对一些紧缺学科的老师实行共享机制,鼓励老师走校教学,并根据学校办学特点,把特色学科做强,加大教师招聘力度。针对部分教师可能面临工作量增加的问题,市教委表示将在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上做进一步改善。
  
  关注点7
  
  大学培养模式有哪些变化
  
  为高校人才结构带来机遇
  
  新方案中,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定位,分学科大类或专业提出0—3门选考科目范围。对于符合报考条件并达到学校投档分数线的学生,高等学校可分学科大类(或专业)提出优先录取的条件。在陆靖看来,这个变化对于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陆靖设想,新方案下,或许有需求的历史系会有意识地招收加试物理或者化学科目的学生,这为高校人才结构改善带来机遇。“新方案下或许可以招到原本招不到的学生。”
  
  高校正制定选科方案
  
  陆靖也提出,另一方面,学生的选择丰富之后,高校今后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如何进行教学调整将成为挑战。
  
  而随着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逐步建立,高校在录取考生时能参考的信息更为丰富,但高校本身也需思考清楚,到底需要怎样的学生?这么多信息中更关注哪方面?这些都是高考改革后对于高校提出的新命题。
  
  关注点8
  
  职业教育道路将如何走
  
  设立针对三校生的水平考试
  
  陆靖表示,新方案明确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其中分类考试主要针对开展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将采取和普通高校不同的、更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考试方式,具体而言,将专门设立针对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水平考试,该考试标准将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同。此外,在专科或本科层次的招生中,学生的职业技能测试将会占非常大比重。这些举措意在为走职业教育道路的学生提供发展渠道。
  
  陆靖表示,从2015年入校的中职生开始,将根据修订后的中职学校学生课程标准进行教学。2017年,仍将维持中职学生可以用社会考生身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关于上海高考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