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赋能双成长: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竞赛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http://www.huaue.com  2025年11月13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编前语:

  大学的本质在于创新。作为一所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国际化大学,科大高新始终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子打造实践型的能力素养和多元化的发展平台,走出具有科大高新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2025【四更会客厅】,与科大高新5个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36位专业带头人,多位优秀青年教师共同探索“更实战、更智慧、更国际、更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省级大学科技园,逐梦学术、科研、产业相辅相成、学以致用的无限未来。


  李华君,讲师,工程造价教研室专任教师

  指导第十四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团队)——此赛事取得历史性突破;

  指导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省级特等奖(团队)——此赛事取得历史性突破;

  指导第十二届“挑战杯”陕汽集团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省级银奖2项(团队);

  指导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团队);

  指导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陕西赛区获得省级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团队)——此赛道取得历史性突破;

  指导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陕西赛区高教主赛道获得省级银奖(团队);

  指导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红旅赛道获得省级铜奖(团队);

  指导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陕西赛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得省级铜奖2项(团队);

  指导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国家级三等奖(团队)——此赛事取得历史性突破;。

  Q:您多次带领学生在挑战杯等重要赛事中屡获大奖。您是如何将工程造价的专业知识与“挑战杯”这类高水平竞赛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

  李华君:作为扎根工程造价领域的教师,我始终认为“扎实学识”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核心。在结合专业与“挑战杯”时,我会把抽象的造价知识拆解成竞赛项目里的具体任务。比如让学生围绕竞赛选题做项目前期测算,用BIM技术模拟工程成本,或是在方案优化中融入造价控制逻辑,让专业知识成为解决竞赛问题的“工具”。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痛点,比如绿色建筑造价、老旧小区改造成本等,让竞赛项目既贴合专业,又能回应实际需求,真正实现“用专业解决问题,用实践巩固专业”。具体来说: ①选题锚定专业领域:优先选择基建、乡村改造、等与造价强相关的方向,确保项目从源头就离不开工程量计算、成本控制、方案优化等核心技能。例如乡村振兴项目中,学生需完成民居改造的造价估算、建材性价比分析,直接调用《建设工程计价》《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知识点。 ②任务拆解到专业模块:将竞赛项目拆解为“造价测算、成本优化、风险评估”等子任务,让学生以专业角色分工。比如项目中,负责经济的部分,需要运用学科中学到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盈亏平衡等知识点进行计算,确保创意落地时符合工程经济规律。


  (图一)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学科竞赛合影

  Q:您组建了自己的竞赛团队,并且特别注重通过竞赛实践来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您如何平衡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李华君:在团队建设和指导中,一方面,针对专业技能,我会用“点对点答疑+阶段性考核”的方式,比如每周设定软件操作、工程量计算等小目标,确保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另一方面,对于创新思维,我会鼓励学生跳出“标准答案”,比如在项目构思阶段组织“头脑风暴”,允许他们提出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再一起分析可行性;针对团队协作,我会给团队分设不同角色,让学生轮流担任技术负责人等,在分工协作中学会沟通、包容,培养责任意识。毕竟,“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做事”,更要教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才是对学生长远发展负责。

  在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平衡方面:“分层指导+场景化训练”双轨并行 团队建设和指导中,不将专业技能与创新、协作割裂,而是融入同一培养场景:① 团队组建先“补位”再“协同”:组队时优先考虑“专业技能互补”,比如搭配“造价计算强手+方案创意者+沟通协调者”,再通过“角色轮换”让学生接触不同模块。例如让造价测算的学生参与项目答辩,倒逼其将专业数据转化为易懂的方案语言,同步锻炼表达能力。 ②指导分层:基础技能“教方法”,创新协作“给场景”:专业技能上,通过专题培训(如BIM软件在造价中的应用)、案例拆解(往届竞赛造价方案复盘)夯实基础;创新与协作上,设置“头脑风暴会”“方案辩论环节”,比如让学生针对同一项目提出3种不同造价优化思路,再通过团队讨论筛选最优解,在碰撞中培养创新与协作。 ③最终兼顾“专业成果”与“过程贡献”:不仅看最终的造价报告、成本方案是否专业,还通过“团队日志”“复盘会议记录”评估学生在协作中的沟通效率、创新想法的贡献度,确保综合能力有量化反馈。


  (图二)李华君老师为学生指导竞赛

  Q:您带领学生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红色专项省级特等奖项目《赓续试飞精神,推动国防教育体系建设——基于阎良航空城的研究》,将红色文化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创意非常独特。您当时是如何构思这个项目,又是如何引导学生将专业所长与社会价值、红色传承联系起来的?

  李华君:“地域资源+专业价值+精神传承”三重结合 项目创意源于“地域特色与专业优势的双向匹配”,具体分三步引导: ①地域资源挖掘:从“身边红色”找切入点:阎良是中国航空城,有丰富的试飞院历史、航空精神资源,且当地缺乏系统化的国防教育载体——这是项目的“现实缺口”,也是红色传承的落脚点。 ②专业价值嵌入:让造价成为“落地桥梁”:引导学生思考“红色文化如何通过实体载体传承?”。此时要求学生用造价专业能力解决“落地可行性”问题,让红色创意有工程经济支撑。 ③社会价值升华:从“专业方案”到“精神传递”:在项目推进中,组织学生走访试飞老兵、调研当地中小学国防教育需求,让他们意识到:造价方案不仅是数字,更是让国防教育“接地气、可持续”的保障。例如通过优化成本,让基地在合适的时间能免费对学生开放,真正实现“赓续精神”的社会价值。




  (图三)第十八届“挑战杯”红色专项省级特等奖项目

  Q: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您带领学生围绕乡村振兴选题并获得银奖。这类创业项目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市场洞察力和商业思维。您是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从校园到市场的思维转变,并让他们学会用商业的眼光来审视和规划自己的项目的?

  李华君:校园到市场思维转变:“调研-工具-资源”三步破冰 核心是帮学生跳出“校园理想化”,用市场逻辑验证专业方案的可行性: ①调研破冰:先“走出去”再“想方案”:避免学生在校园里空想商业逻辑,带团队深入乡村、企业一线。比如乡村振兴项目中,学生实地走访农户、乡镇企业,了解他们对“低成本民居改造”的真实需求、愿意承担的成本上限,再反推造价方案的市场适配性。 ②工具赋能:用商业模型拆解专业方案:引入《商业画布》《SWOT分析》等工具,让学生将造价方案转化为“商业逻辑”。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低成本改造方案,目标客户是谁?盈利点除了施工服务,能否延伸出‘建材团购’‘后期维护’等增值服务?”,让专业方案对接市场需求。 ③资源对接:引入“外部导师”破局”:邀请造价企业负责人、乡村创业成功者担任校外导师,让学生直接面对市场质疑。比如企业导师会指出“学生方案中忽略了乡村运输成本对建材价格的影响”,倒逼学生调整造价测算模型,真正理解市场中的“隐性成本”。


  (图四)获奖证书

  Q:李老师,您觉得带领学生参加竞赛的经历,对您自己的日常教学有哪些具体的反哺作用?比如,是否会把竞赛中的前沿问题或实践案例融入到日常课堂中?

  李华君:让课堂“接竞赛地气、连行业前沿”竞赛经历已成为日常教学的“鲜活素材库”和“内容更新源”: ①案例库实时更新:把竞赛项目搬进课堂:将往届获奖项目的“专业痛点、解决方案”整理成教学案例,比如在《工程经济学》《绿色建筑》这类课程,用农户住房改造项目的数据演示成本核算公式,用乡村公共空间的绿色设计案例讲解节能原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度明显提升。②课程内容动态调整:补充竞赛中的前沿需求:发现竞赛中频繁涉及“绿色建筑造价”等前沿方向后,在课程中增加“低碳建材造价分析”模块,让课程内容跟上行业和竞赛的需求。 ③实践环节强化: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微型项目,提前培养学生的专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图五)李华君老师在课堂

  Q: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鼓励“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在您看来,这种模式对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和实践指导能力,有什么样的独特价值?

  李华君:“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成长 对青年教师而言,“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是快速补齐能力短板、形成个人优势的关键路径: ①教学能力迭代:从“传统教学”到“场景化教学”:指导竞赛时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会应用的方法,倒逼青年教师优化教学逻辑。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成本优化”,会设计“不同建材方案的造价对比”实训,这种方法后期可以尝试融入常规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②科研方向聚焦:从“泛泛而研”到“问题导向”:竞赛中发现的“乡村建筑造价标准缺失”等问题”,往往成为青年教师的科研选题。让科研更贴近行业需求。 ③实践资源积累:从“校园内”到“行业内”:指导竞赛需对接企业、政府、乡村资源,青年教师可以快速积累实践案例认识行业专家。比如通过竞赛项目,建立合作,后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也为课程引入了行业导师,形成“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


  (图六)各类活动纪实
 关于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