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人才培养新路径:第九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举行
http://www.huaue.com  2025年10月20日  来源:华禹教育网

  2025年10月18日,AIGC时代第九届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西安,共探专业建设新方向。


  (图一)AIGC时代第九届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

  会议由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经济管理与传媒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吴航行副教授主持。本届会议由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联合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单位主办。会议紧扣AIGC等新兴技术驱动媒体行业深度变革的时代脉搏,以深度交流研讨为纽带,聚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命题,透视高校专业建设升级、课程体系优化的关键路径,推动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同频共振,最终为社会培育更多契合市场需求、能引领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传媒人才。


  (图二)经济管理与传媒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吴航行副教授主持研讨会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院长汪仁致欢迎辞并宣布会议开幕。


  (图三)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院长汪仁致欢迎辞

  人民邮电出版社高等教育文科分社负责人古显义致欢迎辞并对新媒体类专业教材建设进行成果汇报。


  (图四)人民邮电出版社高等教育文科分社负责人古显义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李明德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动力、难点和路向》的主旨演讲。


  (图五)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李明德

  李明德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引领我国教育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力,新闻传播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亟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意图,推动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重塑。李明德教授认为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早期阶段,AI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固定算法和模板驱动下的工具化使用,侧重于对人类重复性劳动的替代和辅助。而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深深嵌入新闻传播行业的新闻采集、写作等环节,人机深度合作正在重构新闻业务流程。对此,新闻教育必须从培养“使用工具的人”转向培养“与智能共生的人”,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将算法思维与新闻思维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在人机协同环境下的议题设置和价值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学会与智能系统对话,在保持人文精神和专业操守的同时,充分释放技术潜力。

  目前,现实的情况是行业变革正倒逼新闻教育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智能新闻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变化。而高校的新闻传播课程仍以“采写编评”为主,缺乏数据思维、算法工具、跨媒介传播教学,总体而言,理论课程占比高,实践课程占比少,学生缺乏数据思维。除此,传统采编出身的教师占比高,复合型、跨学科背景的智能技术师资相对短缺;新闻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缺乏AIGC场景支持,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学生实习机会有限且实习质量参差不齐。李明德教授进一步指出,新闻教育面临三个变革难点:认知难点、制度难点和实践难点。李明德认为新闻教育面临的首要难点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的认知困境,包括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价值重构层面;制度难点主要是管理机制与资源配置滞后,体现在专业课程僵化、评价体系受局限、产业合作壁垒高三个维度;实践难点指的是设备条件与操作能力不足。李明德教授说:”未来,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进行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的教育转型,以制度重构为保障的系统优化,以实践探索为驱动的模式突破“,培养”技术精通,有人文坚守,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新闻人才。

  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韩隽分享了《以课固“盘”融通启“新”:新闻传播专业全媒体实物课程3.0体系创建与实践》的报告。


  (图六)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韩隽

  韩隽老师指出,新闻传播教育是健全适应全媒体变局的人才队伍的实践平台,当前在新文科与媒介技术等系统性变革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面临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现实性问题,主要聚焦三大核心问题:一是课程体系陈旧,全媒体知识供给不足;二是课堂联动机制割裂,知识转化路径不畅;三是全媒体教学资源匮乏,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在当下全媒体语境下,面对这三大问题,新闻实务教育亟需回应“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时代命题,系统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体系的重构。

  韩隽老师认为,最近十年,我们的新闻实务教学已经迭代为3.0版本,体现为“宣传+新闻+信息+广告+娱乐+服务+沟通+互动+分享”的转变,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维度面向“知识+价值塑造“、”知识+技术应用“、”知识+学术研究“三个层次,新闻传播教育教学要过观念关、技术观、师资观、资源观、平台观、考核观、空间观等,因此对于新闻传播教学的改革应该要形成”数智赋能 实践增本 融合创新“三个维度。首先,通过数智赋能,形成五大方向,从课堂作业到竞赛作品,将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彰显学科特色,深化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创新能力,推动学生能力与价值双重塑造,形成全过程、可评价的实践育人环节。其次,通过实践增本,提升实战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学习成果的定期评估和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最后,重塑”三位一体“课程标准。坚持OBE理念,推动考核方式由”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将赛事成绩、作品质量与创新程度纳入评价,建立”知识掌握-技能提升-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韩隽教授进一步指出,职业技能训练新闻传播教学的起点,是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新闻实务教学改革,最终能够培养有良好职业理想照耀和正确价值观支撑的,时刻回应时代重大课题的,以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础的,强化技术思维的,具备全媒体新闻传播学术思想和研究能力的卓越传媒人次。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李冰作了题为《AI变革驱动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


  (图七)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李冰

  李冰教授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简称“北交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情况,她指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是学校十四五规划重点,推进“工文交叉”势在必行。北交大为适应全媒体环境下行业的飞速变革和进步,高度契应国家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传播学系培养人才时注重以OBE为导向,重点与交通运输、计算机、人工智能、艺术设计等交大优势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复合型网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传播学系师资拥有计算机、电子信息、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元学科背景,同时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及算法等领域的专家实现跨学科合作。在学校协调下,积极筹建虚拟教研室,参与建设面向文科生的七大高级课程群,涉及八大学科21门课程 ,并积极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高级课程,同时进阶选修本研贯通课程。

  李冰教授介绍北交大以技术赋能为核心,不断引领网新专业创新“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如进一步建设完善实验室软硬件设施,丰富了教学教法,为人才培养提供前沿技术和实操实训的支撑。除此,以产出为导向注重网新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在2025版网新专业培养方案中,与智能传播的相关课程占整体专业课学分的比例达到了41.6%,经过7年的培养与实践,网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完成了向“智能”转的要求。北交大倡导科研与教学融合,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及科研导师双师制,带动学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与业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重大主题融合报道与学科竞赛,学生科研能力提升明显,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成果显著,近5年本科生独立论文发表近60篇,20余项大创、社会实践调查获国家奖 。北交大还以以人才培养为评价标准,促进了网新专业的“评价体系创新”,强调从人才培养需求出发进行相关改革,打破传统人才评价框架,突出在智能媒体和交通强国等时代背景下,把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确定为五类标准、20项中级指标。李冰教授说:“未来,传播学系将更加强调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对标国际国内一流高校,强化新文科改革内涵建设,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提高对社会的适应度和满意度,深化创新与实践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强化主干课程线,夯实核心素养,满足个性需求。”

  浙江传媒学院出版学院副院长、隈静秋教授分享了主题为《从“知识容器”到“知识伙伴”:智慧出版的理论框架、运作机制与价值创造研究》的报告。


  (图八)浙江传媒学院出版学院副院长、隗静秋教授

  隗静秋教授从知识载体的历史变迁、智慧出版的战略框架、智慧出版的核心机制、智慧出版的挑战与应对、迈向人机共生的知识社会六个方面分享了报告内容。隗静秋教授指出知识载体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演进,从竹木简牍到《不列颠百科全书》,从Kindle出现到AI驱动的动态知识平台。面临信息过载、同质化竞争、用户粘性差、价值兑现难的问题,技术驱动、用户需求、商业模式成为驱动出版行业变革的三股核心力量,出版行业走向智慧出版的历史阶段。所谓的智慧出版是指以智慧发展理念布局出版发展方向,用战略思维统筹出版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打造全新的出版生态环境,以新的ICT 技术为支撑实现智能化生产向智慧化生产迈进,为人民提供优质出版产品和深度出版服务,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的出版模式。

  智慧出版的战略框架包括理念战略层、系统重构层、场景服务层、智能数据层。理念战略层是智慧出版的“方向盘”与“压舱石”,决定了“为何出版”的价值根基与发展方向,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文化使命。系统重构层指的是出版行业要从“内容供应商”转变成“生态运营方”,打破传统出版线性流程,构建以出版为核心的开放、协同、共赢的知识服务生态系统。场景服务层指的是在正确的场景下,以最合适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其恰好需要的知识服务,实现价值的精准交付。智能数据层是指智慧出版有机体的技术实现路径,包括知识底层架构的重塑、知识价值呈现的再造、知识应用能力的涌现三个维度。通过驱动个性化与多模态学习,出版将从“知识容器”真正转变成“知识伙伴”。隗静秋教授进一步指出,智慧出版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编辑工作“外包”给AI,导致与内容的情感连接断裂;AI生成的历史科普内容中存在事实性错误,造成误导;智能推送过于频繁,导致用户信息过载与厌倦。想要应对这些挑战,出版业必须转变成为“秩序重构者”、价值维护者”和“生态运营者”。智慧出版的未来,不在于算法的算力,而在于知识的温度。当机器学会理解人,出版也在重新发现“人”的意义。我们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与智能共生的文化建构者;每一次编辑、每一段文字、每一帧交互,都是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共同编织的记忆。最终,出版不再是传播知识的终点,而是激活智慧、重塑文明的起点。

  四位嘉宾演讲结束后,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董事长孙龙杰博士进行答谢致词。


  (图九)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董事长孙龙杰博士


  (图十)研讨会现场

  孙龙杰博士高度认同和赞同四位嘉宾对新媒体行业以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洞察、认知与改革。他说:“四位学者给我们带来了学界和业界的前沿信息,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我们和一流大学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上的差距。孙龙杰教授表示,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必须主动拥抱AI技术浪潮,积极探索教育创新路径。目前学校已建成省级大学科技园,并通过投资创意企业等方式引入行业优质资源,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学界、业界的深度交流合作,深化校校协同、校企联动,持续优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体系,全力培育契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传媒人才,为新媒体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生力量。”

  随后,在下午举行的教学教研与学术发表专场的分论坛上,各位学者依次分享了各自的主题报告。吴航行副教授作了题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系列化、实战性”教材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报告。邵鹏副教授作了题为《AI赋能课程教学与科研创新的探索实践》的报告。刘罗玉副教授作了题为《示范引领 任务驱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讨》的报告。郑伟副教授作了题为《生成式AI与XR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数字化产教融合课程实践》的报告。于丽金副教授作了题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创新改革路径探讨》的报告。杨雯老师作了题为《校企协同:助力AIGC时代新媒体专业实践人才的培养》的报告。陈日红主任作了题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探索》的报告。杨忠杨老师作了题为《数字教育背景下传媒与艺术人才数智化培养改革》的报告。杨华副教授作了题为《应用新闻学“场景化”课程重构与创新实践》的报告。崔瑜老师作了题为《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创新探析》的报告。刘玉婷老师作了题为《大众传播学“三位一体”课程创新探索与实践》的报告。蒋小雨老师作了题为《如何撰写和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英文论文》的报告。王改花副教授作了题为《数字社会融入视角下农村老年群体新媒体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的报告。吴治刚副教授作了题为《智能传播时代新媒体产业学院建设与探索》的报告。昌蕾副教授作了题为《“洋网红”直播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研究》的报告。谢晨教授作了题为《新文科视域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的报告。李瑞欣老师作了题为《融情入景:“讲好中国故事”驱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实践范式创新》的报告。龚雨齐老师作了题为《基于数字创意产业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报告。乔海旭老师作了题为《把专业知识转换为数字能力的路径探索》的报告。王昊玥老师作了题为《外籍博主传播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受众接受与效能提升研究》的报告。孙东轩老师作了题为《基于传媒艺术类专业国际交流合作的实践探索》的报告。王永菁老师作了题为《为数智社会服务的网络与新媒体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报告。徐海丽副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危机报道的信息传递研究》的报告。


  (图十一)分论文的嘉宾分享主题报告


  (图十二)分论坛现场

  “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 自 2015 年由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发起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九届线下会议,如今不仅在全国新闻传播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口碑,更成为该领域专家学者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重要学术阵地,同时也是学院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中深耕不辍、打造特色教育教学成果的有力见证。本届研讨会立足行业发展新态势,多维度剖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面临的新格局、新挑战与新机遇,旨在通过汇聚学界前沿理念与业界实践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产教融合创新,充分激活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动能,合力为社会与市场培育高层次、复合型的优质新媒体人才。

  会后,全体参会嘉宾合影留念,AIGC时代第九届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落下帷幕。
 关于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