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育人——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的独立学院教育掠影
http://www.huaue.com  2015年7月17日  来源:浙江在线

  育什么人:教育是科学科学要有思考
  
  对于什么是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有过一个朴素的答案: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2000多年前的哲言也许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曾被后世无数教育家们补充和完善过,但却格外准确地勾画出了当下普通人对于教育目的最原始的理解——教育有时候是离不开功利的。
  
  通俗的说,在大学文凭本身的分量越来越轻的当下,学生和家长们变得越来越重视“授技”的高等教育。于是乎公共媒体上总会见到这样的抱怨:大学毕业生身无长物,毕业就等于失业。然而另一方面,有识之士们则会认识到高等教育的“传道”作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两者的权衡便产生了矛盾。
  
  在育人时如何调节这样的矛盾,是所有在高考门外的学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被认为在育人层次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高校独立学院。于是,在出发进行这次采访之前,记者暗自记下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所优秀的独立学院,应当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在结束他们的学业之后,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展现出属于自己的优势所在?”
  
  培养社会最紧缺的人才
  
  “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人才。”宁大科技学院副院长林雪明给出的这个答案起初并没有打消记者的疑问。社会最紧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心目中这应该是一个变动的概念,此时缺少这类人才彼时又缺少那类,而高校育人毕竟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作为学校又将何去何从?林院长并没有过多解释,而是建议记者带着疑问到各个分院的教学一线去看一看。
  
  “我认为我们培养的人才首先得‘拿得出手’”,在全真模拟实训楼里,法商学院院长赵杰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每个学生在大三都要来这里进行为期三周的专业实习,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营销、运营、策划、设计等一系列的全真模块训练,这样一旦到了工作岗位就能很快独当一面。”
  
  “但光‘拿得出手’还不够,如果要说我们的学生有什么独有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既有扎根基层的能力,又有不断发展的潜力。这种潜力具体指的是从生产一线走向研发、策划、管理、创业等一系列更高层岗位的能力,为了培养这些综合能力,学院开展了创业大赛、金点子大赛、商务演讲、商务礼仪等诸多比赛和培训。此外,也常会有企业高管来校给学生做讲座甚至直接指导具体问题,”赵院长说,“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大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就业时敢于低就,未来发展时眼界和潜力却不低,要说用人单位最想要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人才。”
  
  紧缺的是人才不是技能
  
  赵院长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思路,社会最紧缺的或许并不是掌握某种技能的人,而是具有某些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回到柏拉图的理论,为了生活所做的训练至少应有两个层面,一是活下去的技能,二是活得有质量的素质。用现代教育理论的话说则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高等教育中传授技能与培养领域内综合素质的结合也似乎能够解决教育的功利性与社会发展需求间的矛盾。
  
  在宁大科院的其他学院,同样的育人理念也被践行着。在拥有省内独立学院中唯一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的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赵一鸣就提出了培养技术组合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一方面通过加强实训,承接具体项目,构建双师型教师体系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苹果手机为例,它所包涵的技术都是现成的,但组合起来就是成功的创新,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具备这个层次的能力,”赵院长说。同样在机械与建筑学院,几乎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校内的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设计比赛,这样综合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拘于几个学生,而是融入了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如何育人:教育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
  
  有学者曾经说过,做教育就像在完成一件雕塑。因而愿景充其量只是图稿,作品真正成型靠得还是具体的一刻一划。对于当下某些高校来说,或许最不缺少的便是教育理念,而在这些颇具新意的理念背后,如果没有精心细致的规划和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所谓理念便停留在了口号的层面上。
  
  宁大科院曾被媒体誉为是开创了独立学院的“浙江模式”,其在育人方式上的独到之处究竟体现在哪里,盛名之下是否符实,也是记者此行想要了解的问题之一。在对各个学院走马观花式的采访中,虽然难以全面了解科院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但学校为达到理想中的育人目标而做的一些细节上的尝试却让我对这所学校如何去培养人才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可谓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如果要说出科院的生命医学院给人以什么样的初印象,那一定是“院如其名”了。这幢相对独立的教学楼里无处不洋溢着生命的气息,鲜花、金鱼、多肉植物……以及来来往往照顾着它们的大学生。这一番景象与印象中只要没课就人去楼空的高校教学楼大相径庭。
  
  更惊讶的是当我从该院副院长於宏口中得知,这其实是大一新生统一参加的一项教学活动。听起来高大上的生物技术与侍弄花花草草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呢。“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学生们对于所学专业以及今后所从事行业的兴趣,”於副院长说,“学生参与的不仅包括养殖、种植,还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烘焙、化妆品制作、酿酒等等。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业往往需要立志专研,要取得成就兴趣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学年里这些看起来的小打小闹实际上颇有效用。有的学生甚至在毕业后将之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并且获得了成功。”
  
  教育不是告诉而是润物无声
  
  而在业界颇有名气的科院艺术设计学院,不仅是教学楼,连教室和课堂也已换了容颜。这项大胆的创新被称作工作室教学模式,自06年起就已开始在艺术设计学院实行。在校内创业园区的工作室里,老师和学生们摆脱了课堂的束缚,可以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里随时随地地交流学习,学生可以跟随老师承接真实的设计项目,并且接受学院聘请的特聘教授、企业导师们手把手的指导。
  
  “在这里,教、学都是自由的,老师有时会带着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找灵感,”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彤介绍说,“但在这里,教、学绝不是散漫的,学院聘请的教授不少都是业界有名的艺术家、设计师,他们有实践也有高度,长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等,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手艺人,更是未来的艺术家。”
  
  教育不是条框而是不拘一格
  
  育人模式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对于宁大科院来说,这样的变化还体现在不少其他方面。口译学科是科院人文学院的优势学科,在业界很有影响力,为了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学院做了很多努力。例如老师带学生一起做相关的项目研究,学院规定如果学生参与相关项目报送SRIP(宁波大学生科研类创新项目)并且研究报告在一定等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话,可以取代毕业论文。
  
  此外,人文学院在教学中也不拘泥于书本,而是尽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如学院组建的口译团队,在世博会、APEC会议等国际重要场合都有亮相。而往届商务翻译的学生,也曾有过在广交会上帮企业谈成大单子的纪录。“在这些大场面锻炼过的学生,就算在翻译水平上没有明显提高,身上也会自然而然地带上一种‘范儿’,这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发展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人文学院副院长谌莉文说。
  
  成果怎样:教育是爱爱需要精心呵护
  
  采访到了这里本该告一段落了,对于学院育人的成就,从能查到的材料中就能有所了解:“2014年度全国高校就业力排名第15;学生在国内外赛事上屡获大奖,如德国红点至尊大奖、挑战杯全国金奖等;学生创业公司总年营业额超千万……”等等诸如此类。然而,我总觉得这些客观的数据和评价对于评判一所好学校来说还欠了些什么。
  
  没错,缺少主角的评价,缺少了以主人的身份在这所校园里度过大学生涯的宁大科院学生们对母校的评价。他们的评价或许是琐碎的,或许是主观的,却是最真实的,最能映射出这所学校给她的学生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以下三个小故事,可能来自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科院学生,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情感,对于老师,对于母校,对于自己的成长。
  
  “看着他的背影”
  
  小周是科院人文学院的大三学生,她参与的SRIP项目“宁波家电企业英文网站翻译存在的错误”课题报告曾在专业期刊发表。而提起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人或事,她却没提自己的成绩,而是说到了一位老师。
  
  “最难忘的是许蔚老师指导我的那段日子,由于工作很忙且还要指导其他同学,每天轮到我时,都已经是晚上6点半的晚饭时间了,”小周说,“但老师一天都不曾落下过,整整一个学期,他都利用自己的晚饭时间指导我的课题研究。有一天我拿着70多页的课题报告请老师改,他在灯下看得非常认真,连微小的标点错误都一一为我指了出来。看着他的背影,我感觉自己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这一学期来学到的翻译知识,而是从他感受到的敬业精神和追求完美的品质。”
  
  “我想要留下来”
  
  生物技术专业的小朱如今已考上了研究生,曾在生命科学大赛上获奖的她立志于今后从事转基因方面的研究,是个外人眼中不折不扣的高材生。然而她却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入学时的这样一段插曲。
  
  “我当年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起初也对生物技术提不起什么兴趣,”小朱说,“是大一大二参加的两个学习兴趣小组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虽然只是兴趣小组,老师却难以想象的认真对待,为了做示范女教师丁沃娜甚至亲自下田插秧,在老师和手把手的指导下,我渐渐发现自己对生物技术有了兴趣。如今我有一个想法,就是研究生毕业后,希望能够留在宁大科院当一名老师。我也想像我的老师那样把自己奉献给教育,这样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三年很值得”
  
  工商管理专业的郦同学是个外向的女生。“要说难忘的事那可多了”郦同学笑着说“,在我们法商学院,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和比赛几乎隔三差五就会有一次,只要你有锻炼自己的想法,有的是机会参加。而对于我来说,每一次参加活动都印象深刻,收获满满。”
  
  “例如学院商贸节,我们几个小伙伴摆摊2天就赚了1000多,还有暑期社会实践还原老照片行动,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此外商务礼仪大赛、主持人大赛之类,我也是来者不拒。本来多少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谁知在今年的宁波‘职来职往’节目中,我和同学竟然直接杀入了10人决赛。评委给我们的评价是比同龄人成熟,有气场,放得开,我想这和我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的锻炼是分不开的,大学三年对我来说真的很值。”
  
  后记:由“宁大科院”想到的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本应是高等教育的常态。然而,当记者真正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氛围之中,却不禁心生怀疑。毕竟当下的高校里,这样的氛围并不是常能见到的。某位教师曾这样描述自己学校师生的状态,“我们的老师收入不高,发展前景也不及人家,却莫名其妙地普遍干劲十足;我们的学生入学时成绩不好,却在大学时代突然变得勤奋好学,求知若饥”,至于形成这种状态的内因,老师自己也表示并不明了,于是便姑且称之为“宁大科院”现象。
  
  出于好奇,记者询问了几位不同的师生关于所谓“宁大科院”现象在他们个体身上的成因,得到的答案颇有些意思。老师组的答案大体有以下几类:教育情怀使然;没有庞杂事务干扰教学;和学生呆久了感情好;想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而学生组的答案则是这样:本身不笨只是以前不懂事;学校管得比一般大学紧;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笨鸟先飞,知耻而后勇……稍作比较,便能发现两个群体的理由竟然有些类似……

  作者:记者原野 通讯员李封 李燕妮
 关于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